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在天光墟里 感受岭南烟火脉搏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2月11日
版次:
02
| 农讲所 |
凌晨四点的博贺港,海浪尚未苏醒,渔火已点亮了黎明前的黑暗。茂名女子林晓驱车八十公里抵达码头时,“电白妹”香玲的直播间正热闹非凡,镜头里跳跃的银鱼与屏幕外攒动的人头交相辉映。这幕传统墟市与数字时代碰撞的鲜活图景,恰似珠江三角洲的缩影——在星月未褪的天光墟里,岭南大地跳动着最真实的烟火脉搏。
在珠江三角洲的褶皱里,天光墟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岭南文明的基因图谱。当广府先民在潮间带开垦出第一块沙田,墟市的雏形便随着潮汐起落萌发。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鸡鸣而市,日出而息”的墟集盛况,那些承载着咸水歌谣的渔船、飘着稻花香气的扁担,在晨雾中编织成岭南最早的商业网络。阳江合山牛圩的木桩上,经年累月的缰绳勒痕深深刻进红木,见证着自明朝延续至今的活牛交易传统。
当香玲手握活蹦乱跳的马鲛鱼,用粤语俚语讲解“一鱼三食”的秘诀时,直播间里五湖四海的食客仿佛闻到了南海的咸风。在这里,砍价声与寒暄声交织成独特的市井交响,阿婆挑选鲜虾时指尖的力道,老伯辨别陈皮年份时眯起的眼睛,都是无法被电商数据量化的生活美学。
从雷州半岛到珠江口,天光墟日如一日弹奏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经济变奏曲。博贺港的渔获带着凌晨三点的海露,板芙镇的菜蔬沾着午夜时分的星光,阳江牛圩此起彼伏的哞叫声中,仿佛能听见南岭群山的回响。当新疆商人吐尔洪江在合山牛圩建起养殖基地,当桂籍菜农阿斌的时蔬通过深中通道直供港澳,山海之间的物产完成了最诗意的价值跃迁。
这种经济形态的韧性,在疫情三年间展现得淋漓尽致。2022年阳江牛圩交易量逆势增长15%,板芙天光墟的“云端菜市”成为隔离时期的生命线。当直播间的渔获订单突破万单,当冷链货车在港珠澳大桥飞驰,传统墟市与现代物流的嫁接,让即时性消费需求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
天光墟最动人的,是那抹超越交易的温情底色。四川嬢嬢们二十载不改的乡音里,藏着异乡变故乡的岁月故事;潮汕阿伯教后生仔挑花蟹的絮叨中,流淌着代际传承的生活智慧。在板芙墟市,深圳客商与本地阿婆因一筐迟菜心结缘,相约来年再来;在博贺码头,渔家少年将捡到的钱包守候至收市,只为那句“我们渔民最重信”。
当香玲直播间里“家人们”的呼唤穿过电波,当老饕们驱车百里只为现场感受墟市气息,天光墟早已超越单纯的市场属性。它像岭南的毛细血管,将大湾区的人情味输送到每个角落。正如那位在牛圩坚守三十年的林哥所说:“我们守的不只是摊位,更是街坊们半辈子的交情。” (作者:萧飞,时评人)
上一篇:
广东“村晚”出圈走红: 一场岭南乡土文化的自信表达
下一篇:
上一篇:
广东“村晚”出圈走红: 一场岭南乡土文化的自信表达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