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红宇: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要围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做文章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2月25日版次:03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南方农村报(以下简称“南农”)记者专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张红宇。张红宇表示,今年一号文件释放了新信号——“三农”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总方略,在强化要素投入、全面深化改革方面做文章,释放新质生产力,以需求为导向配置农业资源,让农业市场更活跃、农民参与生产生活更积极、农村发展更令人期待。
把握“三农”工作主基调
围绕稳产保供持续发力

  南农:今年一号文件的主基调、侧重点是什么?
  张红宇: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主题非常聚焦,集中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两条底线”,以及乡村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三个提升”,强化改革和科技支撑,延续了近年来提出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基调。因此,当前“三农”工作的主线仍然是坚持稳中求进,夯实稳产保供,确保14亿人生存与发展的底盘。今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这项工作不能出现任何纰漏。
  需要注意的是,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发展的动力和支撑,也是下来“三农”工作的重点。这在今年一号文件的标题中便体现出来,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尤其要抓好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为实施完成好全国土地延包工作夯实基础,让承包农户有稳定预期。
  此外,要深化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进承包地经营权合理有序流转,发展土地规模及服务规模经营,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制度前提。这方面,广东推进“强村公司”建设,培育壮大“乡村CEO”队伍,用现代企业制度盘活农村资源,提升农村集体收入,是农村改革的有益实践和做法。
运用前沿科技引领产业
让农业生产效能最大化

  南农: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看待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张红宇: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机械、化肥、种业、数据、管理等现代要素不断渗透、应用、融合于农业,农业与工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新理念、新工具手段、新从业者、新生产方式日益彰显在现代农业中的贡献因素。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它使生产能力更大、产出绩效更优、农业竞争力更强。
  第一,保障国家粮食及农业产业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先进的农业装备技术、生物技术、绿色技术、数字技术,保障各类农业资源和产业产品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改善。特别是通过颠覆性的前沿技术应用于农业,有效利用草原、荒漠、林地、海洋等空间资源,供给充足的多元化农产品,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增长。
  第二,提升农业从业者职业尊严。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人力资本,使从业者具备先进的发展理念、卓越的学习能力,充分掌握并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工具,使具有人力资本的农业从业者获得不低于社会从业人员的平均收益,提升农业从业者职业尊严。
  第三,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挖掘资源潜力,不断创新科技手段持续推进农业运行转型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
  南农:“三农”领域如何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张红宇:新的发展理念、工具手段、从业者、生产方式,提供了适应需求变化的产业发展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运用前沿科技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以大农业观、大资源观、大食物观为先导,围绕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做文章,在传统产业、新型产业、未来产业三个维度同向推进。
  以食物安全为例,既要向农田要更充足、更优质的食物,也要向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功能作用,构建更加安全高效、结构合理、环境友好的食物系统。在粮食等资源性农产品单产水平提升方面,利用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监测土壤养分含量、温度、湿度,实现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精准喷药,让农业生产效能最大化。
  南农:今年一号文件首次单列提出“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应如何加强?
  张红宇: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应该打出“组合拳”,做到观念新、基础好、技术强、装备优。
  一是观念要新,即要树立“防灾重于减灾、救灾”的理念,让防灾减灾工作事半功倍,为稳产保供提供坚实支撑;二是基础要好,即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提升强化土壤改善项目工程质量和农田抗旱抗涝、排灌能力;三是技术要强,种植、养殖等领域要加大对新品种的研发能力,强化对抗虫害、抗倒伏和动物疫苗等具有新质生产力要素方面的科技投入,从技术角度筑牢减少灾害损失的根基;四是装备要优,既要加大对大型农机设备的投入力度,也要加大数字农业设备的投入力度,为防灾减灾提供强有力的科技装备保障。
管好用好脱贫攻坚资产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南农:今年一号文件特别提到,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清查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这一提法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张红宇:在脱贫攻坚阶段,财政投入、信贷资本、社会帮扶力度非常大,帮助贫困地区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资产,涵盖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等,原贫困村(行政村)村均投入资产上千万元。管好、用好、维护好这些资源资产的安全十分重要,特别是管好用好经营性资产是一项大工程,事关帮扶资产的保值增值,防止资产流失、化公为私,持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管好用好脱贫攻坚阶段的投入资产,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边界清晰、权能完整、运转流畅、保护严格”的长效管理机制。边界清晰,即厘清划定资产的边界;权能完整,即确认好资产的所用权、使用权、资格权、收益权归属各方;运转流畅,即要盘活用好各类帮扶资产,让资产持续运作,避免资产的闲置;保护严格,即要加强对资产的管理,运用好民法、物权法、乡村振兴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严格遏制帮扶资产出现化公为私的情况。
□南方农村报记者 袁瀚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