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珠海“年鱼”游出百亿元产业链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2月27日版次:04

  白蕉海鲈预制菜产品全程冷链运输,抵达千家万户餐桌。

  南方农村报记者 陈咏韶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珠海创意年鱼礼盒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大放异彩。这些礼盒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巧妙融入“福”字、窗花等传统元素,成为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上佳礼品。凭借“年鱼经济”的强劲势头,珠海市成功引领鲈鱼等水产品销售攀上新高峰。
  上世纪80年代引入鲈鱼养殖以来,珠海鲈鱼产业经过40年精耕细作,打造出186亿元的全产业链产值,并赢得“中国海鲈之乡”的美誉。从最初的“靠天吃饭”到“靠技术引领”,从传统的生猛活鱼到预制菜新品,从地域品牌“白蕉海鲈”到广为人知的喜庆“年鱼”,珠海鲈鱼产业不断进行转型升级,持续书写渔业发展新篇章。
海鲈产量占全国一半
  珠海市位于珠江出海口,境内水网如织、鱼塘密布,坐拥得天独厚的渔业发展条件。上世纪80年代末,珠海斗门区白蕉镇从山东引入鲈鱼试养,一步步铸就出“中国海鲈之乡”的奇迹。广东鲈鱼产业协会会长、广东强竞农业集团董事长刘强深耕鲈鱼产业30年,亲历并见证了整个产业的崛起。“回想起来,珠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这一切成就的基石。”
  早在“十一五”期间,珠海市就积极规划建立以海鲈为主的优质鱼养殖基地,持续完善渔业基础设施以保持生产发展后劲,并由政府承担一系列前导性试验项目。
  刘强指出,鲈鱼养殖的一大难点,是其对水质与溶氧量的要求较为严苛,需要勤换水、勤增氧。“当时购置一台覆盖200亩鱼塘的变压器需要40万元,对普通农户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难得的是,斗门区政府20年前已决定将水产养殖确立为农业支柱产业,于是由政府出资,为全区鱼塘铺设了南方电网及现代养殖设备,有效保障了鲈鱼的成活率、产量及品质。”
  与此同时,珠海市高度重视市场开拓,总投资5亿元用于扩大斗门区白藤头中心市场和其他3处市场,确保鲈鱼等水产品销售顺畅,以市场驱动生产发展。
  在政府的积极牵头和大力支持下,白蕉镇越来越多乡民对鲈鱼养殖充满信心,昭信村有近八成家庭投身于此,成就了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目前,斗门区已有超4万人从事于鲈鱼产业的各个环节,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确保鲈鱼生产质量,珠海鲈鱼产业不断探索智慧养殖新路径。2022年,珠海市以斗门区昭信村为试点,推行“5G+海鲈鱼智慧渔业试点项目”。该项目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5G等前沿技术,实现了传统水产养殖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在此模式下,养殖户通过手机App,即可远程监控养殖水质信息,并实时控制供氧机与投料机,成功把人力成本降低20%,养殖效率提升25%,综合能耗减少15%,为传统养殖模式注入了智能、高效的新活力。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革新与精进,斗门区白蕉镇迅速崛起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养殖产量达15.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50%;“白蕉海鲈”更荣获广东水产业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全区正逐步形成以“公司+基地+农户”为核心的完善养殖格局,为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实现其规模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长久以来,海鲈主要以活鱼或冰鲜形式进行销售。在此模式下,鲈鱼的保质期只有5-7天,且易受季节性和周期性因素影响,导致价格波动,销量难以稳定。”刘强深刻指出鲈鱼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面对挑战,珠海市紧抓预制菜产业的蓬勃发展势头,及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2022年,斗门区重磅打造用地面积达1250亩的预制菜产业园,致力构建集预制菜研发、加工、冷链物流、文化体验、金融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
  走进产业园加工车间,一条条白蕉海鲈经过精心分拣,随即进入了一连串精细的加工流程:鲜活宰杀、去鳞鳃脏、闪冻锁鲜、真空包装,直至全程冷链运输。最终,一箱箱白蕉海鲈预制菜产品被发往全国各地,抵达千家万户的餐桌上。
  珠海集元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便是这一快车道上的先行者。公司精心研发出各宴鲜海鲈鱼、酒香海鲈鱼、原条海鲈鱼、蒜香海鲈鱼、鲈鱼鱼柳以及专门用于做烤鱼的反骨大鲈鱼等多款预制菜产品。“活鱼捕捞上岸后,我们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切片,配上酸菜包或金汤包,让烹饪新手也能轻松做出美味佳肴。”公司总经理谢祖铭介绍道。
  通过精深加工,鲈鱼的附加值得到了显著提升。刘强表示,目前强竞集团超过六成鲈鱼以加工产品的形式进行销售,附加值较活鱼至少提高了30%。这些产品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与全国团餐、快餐等B端市场进行对接,进一步拓宽销路渠道。
  截至2024年底,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核心区已汇聚了13家企业,总产值达13.64亿元,同比增长37.97%。预计2025年,入园企业将达到19家,发展势头强劲。
打造“年鱼+旅游”新场景
  在品牌打造上,珠海市同样勇立潮头,引领创新。2022年10月,广东省首次提出“年鱼经济”,结合中国传统年俗文化中“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推动以鱼为载体的贺年仪式性消费。作为“年鱼经济”的策源地,珠海市企业积极响应,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年鱼礼盒。产品形式上,以海鲈为原料,开发鱼片、鱼扒、开背鲈鱼等多样化的产品,并搭配鱼松、红酒等配料,打造适合青年群体的年鱼礼盒套餐。包装设计上也别出心裁,既有融合珠海渔女、日月贝等地标元素的手绘礼盒,也有融入如意、古诗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中国风礼盒。
  “‘年鱼经济’提出以来,消费者用鱼送礼的意愿越来越强。2022年,我们公司的年鱼产品销售额就达到了3700万元,此后每年存货量持续增加,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升级发展。”珠海市祺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映辉表示。
  近三年来,珠海市连续举办三届年鱼产业大会,共吸引全国400多家年鱼企业、上千款年鱼产品参展。大会期间,一批批项目签约落地,涵盖海洋牧场养殖、信息化、金融保险服务等领域,有力促进了珠海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据统计,三届大会累计产值近150亿元,年加工能力超30万吨,珠海年鱼已成为国人春节消费的新名片。
  2024年,“年鱼经济”乘着“百千万工程”东风再上新台阶,将“游弋半径”延伸至香港、上海、哈尔滨等热门城市。通过美食品鉴、文化交流以及产销对接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多方农业品牌的深度合作,进一步激发了中国水产消费市场的活力。
  此外,珠海市还将年鱼IP与海岛文旅深度融合,在珠海桂山岛举办海岛乡村休闲旅游大会,借助“年鱼+旅游”的新招式,桂山岛国庆期间累计接待旅客19980人次,同比增长43.7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08.29万元,同比增长63.71%,进一步盘活了海岛经济。
  当传统渔业遇见现代产业体系,当地方特产升级为国民消费符号,这条跃过龙门的“致富鱼”,正向着更广阔的海洋深处游去,书写着珠海渔业发展的新篇章。

下一篇:三小时卖出新疆红枣100单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