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下一版 >>

中央一号文件点题“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广东如何破题?专家解读——

发展经济是农村移风易俗的重要基础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3月01日版次:01

  在广东农村地区,祠堂正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图为普宁市富美青年英歌队。 普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涵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围绕“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提出加强宗祠规范管理,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完善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近年来,广东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五大行动为抓手,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深化治理行动,通过引导完善村规民约、推广运用“积分制”、倡导“喜事新办”、创新发展民俗文化等方式,让文明乡风持续浸润南粤大地。
  在此基础上,广东如何接续实施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南方农村报记者邀请中国农业大学农村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解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结合广东实践探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
发挥村规民约约束作用
以“积分”兑换新乡风

  “农村风俗是乡土社会长期沉淀的产物,但随着社会发展,也要与时俱进。”朱启臻指出,当前农村移风易俗工作仍面临诸多难点,例如彩礼、份子钱等风俗根深蒂固,由于具有一定隐蔽性,规范和监管难度较大,“即使制定了彩礼、份子的标准,也难免有无法落地的情况。”
  朱启臻认为,“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依然是当前推进移风易俗最为有效的方式。“在制定村规民约的过程中,要确保老百姓充分参与、表达和了解,让村规民约成为村民内心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避免形式主义。广东等地通过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取得了良好效果,在这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实例。”
  “部分地区的‘红白理事会’制定明确规则,对红白喜事的操办规模、标准等进行规范,村干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规定,带动村民积极响应,有效遏制了大操大办之风。”郑风田指出,以婚俗改革为例,一些地区探索举行公益性集体婚礼,邀请当地领导出席主持、见证,既有纪念意义,又能为新人节省开支,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近年来,广东在农村地区大力推行“积分制”,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可以获得积分,用于兑换米面油及日用品等。朱启臻肯定了“积分制”的积极作用,“这种方式能够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让村民觉得这样做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引导村民切实感受到移风易俗的意义,并积极加入进来。”
  今年春节,广东利是“讲心不讲金”这股“红包界清流”再引热议;除了利是,广东地区彩礼数额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现象也常常引发网友讨论。
  朱启臻提到,在经济发达地区,彩礼问题不再突出。他认为,这是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关于彩礼的观念。“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将彩礼、红白喜事作为敛财手段,相关不良风俗自然会淡化。”因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村民收入水平,是推动移风易俗的重要基础。
加强文明乡风宣传引导
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有喜事来种树”,这是如今广东农村地区的新风尚。近年来,湛江、茂名、韶关等地新增一片片“喜事林”,群众纷纷以种树纪念重要节日,“喜事简办”“喜事新办”“添绿贺喜”等观念深入民心。
  郑风田认为,种“喜事树”也是体现仪式感的一种形式,这些好的做法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鼓励更多地区借鉴效仿,引导群众采取更加文明、环保的纪念方式。
  他指出,大力开展文明乡风宣传活动,是推行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可借助自媒体、短视频等多元化平台,制作并传播弘扬正能量、讽刺不良风气的内容,生动展现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行为的危害,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观念。”郑风田举例道,可以通过讲述因高价彩礼致贫、骗婚受法律制裁等真实案例,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加快群众观念转变没有‘特效药’,无法一蹴而就。”郑风田指出,要充分认识到移风易俗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通过综合施策、多管齐下,逐步引导村民摒弃不良习俗,树立文明新风尚。
  朱启臻亦提到,在基层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时,要坚决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他建议,年轻干部要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包括农业生产、乡村文化、村民需求等,避免机械执行文件。“要根据不同村庄、地区以及不同情景等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针对性措施,确保移风易俗工作切实符合农村实际,得到村民的支持和拥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