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全国三八红旗手、潮州市潮安区万峰林场党委副书记谢绍丹:

万峰生态茶走出深山 年产值超5000万元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3月08日版次:09

  为织密防护网,谢绍丹带领护林员每日“巡更打卡”。

  南方农村报记者 任峻男
李嘉镓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来就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需要创新与匠心解答的证明题。”日前,广东各界妇女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5周年大会暨“高质量发展巾帼在行动”事迹分享会在广州市新儿童活动中心举行,全国三八红旗手、潮州市潮安区万峰林场党委副书记、场长谢绍丹作为先进典型分享道。
  万峰林场位于潮州市北部,被誉为“粤东绿肺”,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生态屏障。过去五年,谢绍丹带领团队以“林长制”筑牢绿色防线,以“土特产”激活产业动能,在4.3万亩林海中书写了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交融的双赢答卷。
筑牢绿色防线
  万峰林场有着96.5%的森林覆盖率,但山火、山洪、虫害、塌方等重重威胁如同隐匿在暗处的“怪兽”,时刻觊觎着这片森林的安全。
  2021年汛期,一场暴雨突袭林场,深坑地区道路塌方,洪水裹挟着泥沙汹涌而下。“当时情况非常危急,我们连夜关闭水库闸门、设置警戒线,彻夜冒雨巡查、守住塌方区域。”谢绍丹回忆起那几个不眠之夜,依然心有余悸。
  暴雨中,一位村民的房屋被滑坡的山体冲毁,屋内的茶叶和设备面临被掩埋的危险。谢绍丹和同事们不顾个人安危,一趟趟冲进屋内,将村民的财产安全转移出来。“当看到七十岁的阿姨眼中的感激与希望时,我明白,坚守不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更是为了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份希望与梦想。”谢绍丹动情地说。
  在林场,防火防汛不能只靠应急。为织密防护网,谢绍丹组建护林大队,带领护林员每日“巡更打卡”。夏天,为了查看一个偏远的防火点,谢绍丹和同事往往要顶着蚊虫肆虐、酷暑炎热、体力透支的压力,沿着崎岖的山路跋涉八个多小时,巡遍4万多亩林地的每个角落。
  除了遍布林场的标语,谢绍丹还积极敦促落实林场住户线路整改,为林场所有家庭及制茶作坊配齐灭火器。
  “有一天我们突然接到十几个群众电话,称疑似有火情,排查后才发现是外地飘过来的灰烬,有惊无险。”但这些事让谢绍丹感到很欣慰,“说明大家的消防意识增强了很多。”
  万峰林场连续十余年未发生森林火灾,成为粤东地区生态保护的“绿色标杆”。为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守护好“绿色家园”,谢绍丹带领团队通过科学编制生态修复规划,系统推进林分结构优化及林相景观提升工程,累计完成森林质量精准提升5380亩,种植树木超过2万株,为林场增添了更多绿色与活力,持续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发展特色产业
  守护林场不是终点,让绿水青山真正惠及百姓,才是高质量发展的真谛。
  初到林场时,谢绍丹在茶农的采茶竹筐中看到了一把镰刀。“我问茶农阿姐,为什么不用手摘,她苦笑道,‘山路难走、茶商压价,茶的销售额这么低,哪顾得上精细?’”谢绍丹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心中充满了不甘,“这么好的生态,这么好的茶叶,怎么能被一把镰刀割断了希望?”
  正是这份不甘,让谢绍丹暗下决心,不仅要守护这片青山,更要让青山反哺百姓,让万峰林场的茶叶成为茶农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在调研中,谢绍丹了解到,万峰林场现有茶园4416亩,原生态的山中环境、优良的水土涵养为发展生态有机茶提供了先天优势。但交通不便、分散的家庭作坊式制茶、落后的茶叶种植及制作方式使得茶叶卖不出好价格。
  谢绍丹和林场的同事们积极摸索,以百年传承的茶产业作为突破口,主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茶叶加工集聚区、茶叶流通服务中心。“我们邀请专家来授课,开设田间课堂,引进先进机器,与茶农们并肩奋斗。”
  面对茶农“好茶烂在筐里”的困境,谢绍丹又将目光投向蜿蜒的山路。曾厝村道路转弯拐角众多,存在安全隐患,谢绍丹多次会同工作队进行深入调查,削坡回填、裁弯趋直,消除道路安全风险。铁炉坪村通往茶园的机耕路长期崎岖泥泞、通行不畅,谢绍丹第一时间与工作队到现场进行实地勘察,铺设了机耕路水泥路面。
  如今,万峰林场的茶产业焕发出新生机,茶农上山下山的道路宽敞又安全,茶园成功获评省级生态茶园,“万峰生态茶”也走出了深山,价格比原来提升了20%左右,年产值超5000万元。“看到茶农们的笑容,我们的努力就没有白费。”谢绍丹感慨道。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