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汕尾首批人工养殖海胆即将上市

紫海胆野外成活率约10%,人工养殖成活率仅5%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3月13日版次:08

  紫海胆是汕尾当地著名的海产品。 彭骏 摄

  南方农村报记者 欧晓嫦

  走进汕尾新胜水产繁殖有限公司(下称“新胜水产”)养殖场,一阵海水的咸腥气息扑面而来。该养殖场位于捷胜镇石头村,整齐排列的圆形试验池中,正培育着当地著名的海产品——紫海胆。
  “第一批饲养的紫海胆有2000多斤,大概三到四万个。”离上市还有一个多月,作为捷胜“海胆+”汕尾特色水产综合体项目负责人,余增跃每天都会到这里查看海胆的生长情况。该项目由新胜水产牵头建设,是汕尾深耕“海上粮仓”,推动海胆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迈出的坚实一步。
从传统到现代
加快升级转型

  捷胜镇海岸线长,岩礁众多,海域水质优越,浮游生物丰富,非常适合海胆生长。这里产出的野生海胆以肥美鲜甜、品质优良、品种繁多而闻名,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大量出口日本。
  每年春末夏初,一场场“接力赛”时常在石头村上演:上午渔船出海,渔民冒着危险搏浪下潜,寻找藏于岩礁及砾石底部的海胆;中午船只归港,早已等候在开采场的村民动作麻利,用最快的速度将海胆进行加工处理,锁住鲜味。据了解,石头村全村年均海胆产量4.5万斤,有效带动了村民就业和村集体增收。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野生海胆产量逐步下降,传统渔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当地政府将海胆产业列为海洋经济战略支柱,捷胜“海胆+”汕尾特色水产综合体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总投资额5亿元,涵盖了种苗繁育、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渔文旅融合的全产业链布局。
  如今的汕尾,海胆产业从零散到规模、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步伐正在加速。新胜水产已建设紫海胆工厂化养殖基地26000平方米,并与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捷胜镇政府三方共建全省首个“海胆科技小院”,以科技赋能推动捷胜海胆产业技术创新,提高海胆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从种苗到餐桌
攻克育苗难关

  随着试验池中的养殖网箱浮出水面,只见一个个紫海胆吸附在网壁或底部。它们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大的直径可达数厘米,小的则仅有指甲盖大小。外壳上尖锐的棘刺随着海水的波动轻轻摆动,时刻感知着周围环境的变化。
  从孵化到育苗,再到上市,这个过程并不容易。“紫海胆野外成活率约为10%,而人工养殖成活率仅为5%左右。”余增跃告诉记者,在自然环境中,海水温度、盐度以及台风等因素都会影响海胆的生长,这也是养殖的难点之一。而在此过程中,水温的控制尤为重要。“海胆可食用部分是其生殖腺,水温升高容易导致生殖腺萎缩,味道也没有那么鲜美,可食用价值就大幅下降。”
  据余增跃介绍,在育苗过程中,他们会向村民收购捕捞上来的野生小海胆,对比其与人工种苗的生长速度、体型大小、增重情况等,从而进一步优化培育技术、提升种苗质量及培育效率。
  高密度的人工养殖,还要注意喂养方式和频率。“野生海胆食物来源丰富,目前我们也在探索如何最大限度还原它们的饮食结构。”余增跃表示,除了投喂海藻外,他们也会投喂海带、胡萝卜、包菜等,设置多样化饵料投喂实验组,观察海胆在风味、鲜嫩度等方面呈现出的差异化表现,以迎接市场考验。
从近海到远海
激活产业动能

  每一个数据的积累、每一项技术的改进,都是为了在广袤的深海区域养殖做好充分准备。根据项目规划,在陆基试验池培育的海胆苗将会在海上养殖平台继续养殖。“我们采用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技术,每立方水大概可以养50只海胆。等技术成熟后,可以跟一些食性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互补的生物混养,比如鲍鱼、螺类,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余增跃说。
  汕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种苗培育,接下来将会建设海胆精深加工生产线,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结合“海胆+”科技小院,打造大型研学基地,开展海洋科普教育、研学等活动,推动海洋文化传播和生态文明建设,预计带动全产业链产值年均超10亿元。
  向海图强,筑牢“蓝色粮仓”。以“海胆+”项目为例,汕尾正积极推动陆基、渔港、海岛、近海和深远海生产要素联动发展,进一步优化海洋空间资源配置、盘活“渔文旅体”特色资源,以全链融合激活产业动能,为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注入“汕尾动力”。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