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9版: 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虾仁中超量添加保水剂 湛江3公司被点名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3月18日
版次:
09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虾仁加工中超量添加保水剂乱象,湛江尚方舟等多家企业被点名。连日来,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行动,市场监管总局连夜执法,湛江、连云港等地开展检查、查封产品等举措。业内人士与专家也纷纷发声,为消费者指出“保水肉”的辨别方法,同时指出适量食品添加剂并非有害物质,消费者不必因噎废食。
多家企业发声回应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添加保水剂增重虾仁的乱象。根据央视调查,部分水产企业为增重牟利,选择在虾仁加工中超量添加保水剂(复合磷酸盐),并刻意隐瞒添加信息。其中,湛江尚方舟食品有限公司、湛江中青海洋水产有限公司、湛江宝辉水产有限公司、连云港渔趣多食品有限公司被点名。
乱象曝光后,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晒出了自己购买的正大白对虾仁,其产品说明中明确标注,被央视点名的湛江尚方舟食品有限公司为被委托商。正大食品是知名跨国企业正大集团旗下的食品品牌。
记者随即在淘宝、小象超市等电商平台搜索正大食品旗舰店,但未见正大白对虾仁产品页。对此,正大食品旗舰店客服回复称,该产品暂时下架,但同时表示关于产品添加剂,都是在国家相关法规标准范围内的。
据天眼查显示,另一家被点名的湛江良基冷冻食品有限公司于2014年1月8日成立,法定代表人马观贵。有记者致电马观贵询问此事,对方表示,“被央视点名也没办法,但我们的虾仁是完全按照国家标准来做的,是规范的。”“保水剂只有一点点吧,但会不会超标,具体要询问品控工作人员才知道。”
监管部门火速执法
“保水虾仁”事件在央视曝光后,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迅速采取行动,对涉事企业进行调查,并对市场上的问题产品展开专项整治。
市场监管总局3月16日凌晨发文称,针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3·15晚会曝光的“保水虾仁”等涉及市场监管领域的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连夜开展执法行动,依法严惩绝不姑息,查处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随后,湛江市场监管公众号也发文表示,湛江市市场监管局迅速联合湛江市公安局组成工作专班,会同属地市场监管、公安部门,联合组织执法人员赶赴涉事企业开展检查。现场查封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一批,责令企业立即停止销售涉事产品,对相关产品进行抽检,并督促企业召回相关涉事产品。省市场监管局工作组已赶赴现场指导调查处置工作。下一步,湛江市将举一反三,立即在全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消费者不必因噎废食
“保水剂增重仅仅是一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让虾仁的卖相更好。”从事海鲜生产的高强(化名)说道,加入保水剂的海鲜产品,从观感层面来看,会显得更新鲜,更弹牙,消费者下意识地会认为这些产品更好,“虾滑、鱼丸等二次加工的产品,也大多会添加保水剂。”
对于消费者应该如何辨别海产品添加保水剂,高强给出建议,只要将相关产品放入清水中煮沸,如果产品发生明显缩水甚至变色,就说明产品中过多添加了保水剂。
需要提醒的是,“保水剂”不等于“有害物质”,磷酸盐本身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剂,只有超量添加时才会影响健康。
“符合标准的含有保水剂的食品也是可以食用的。磷酸三钠作为水分保持剂可用于罐头,磷酸盐在冷冻水产的限量是5.0g/kg(以磷酸根计)。”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指出,按照3·15晚会上曝光的食品来看,将成百斤的虾仁直接倒入保水剂中进行加工,其含量必然超过了相关规定。
食品安全无小事,但也不必因个案否定整个行业。消费者需区分“合理使用”与“违规滥用”,不必因噎废食。
□南方农村报综合报道
上一篇:
林蠡团队成功破译“牛蛙密码”
下一篇:
湛江花虾养殖户 实现亩产3000斤
上一篇:
林蠡团队成功破译“牛蛙密码”
下一篇:
湛江花虾养殖户 实现亩产3000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