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新会柑30年崛起发展之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3月29日版次:08
  “千橘尽成陈,香随青史传。”从城区出发,驱车不到半小时,“三水融通”的水文奇观和生态环境便映入眼帘。这里,就是被誉为“中国陈皮之都”“陈皮茶之都”的江门市新会区。
  一块小小的果皮,能入药,还能变成柑茶和零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从2011年的不到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261亿元。一片陈皮托起了半城经济,成为全国乡村产业振兴示范样板。
  “从目前的成花量来看,如果后续管理好的话,今年预计亩产可达12000—15000斤。”新会爱融匠心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志强对今年的产量充满信心。        □南方农村报记者 任亚航
蝶变 一个产业托起半城经济
  新会用30多年时间,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道路。
  据新会陈皮柑普茶专委会常务副会长李伟才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的新会县“分田到户”后,一座座“柑桔楼”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到柑桔种植中来。
  1980年至1989年短短十年间,新会柑的种植面积从1.6万亩猛增到近14万亩。
  然而,随着新会柑产量逐年翻倍递增,当时的市场却难以消化,大量柑桔滞销。新会柑的价格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1元/斤,下降至1991年的0.1—0.2元/斤。
  新会区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新会陈皮行业协会党支部书记潘华金,一位土生土长的新会人,自1988年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现广东海洋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投身农业事业。他参与并见证了新会陈皮从“小陈皮”成长为“大产业”的辉煌历程。
  “由于价格低贱,农民无心管理,造成柑桔黄龙病暴发,产量由16万吨锐减至几百吨。”潘华金表示,当时整个新会柑桔产业陷入困境,这也激发了当地推动新会陈皮产业化发展的决心。
  转变从2002年开始。
  2002年12月,新会陈皮行业协会正式成立,着力打造公用品牌,将重点从原来卖鲜果逐步转向卖陈皮。
  2006年10月,“新会陈皮”“新会柑”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8年6月,“新会陈皮”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从此,“新会陈皮”成为官方正式使用名称进行宣传推广;2009年,广东省颁布新会柑地方标准及新会陈皮地方标准。
  新会陈皮的道地性保护有了依据,新会柑和新会陈皮的公用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的生产流程规范得到初步建立。
  近年来,新会区委、区政府立足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会柑、新会陈皮的资源禀赋,以新会陈皮为主导产业,重点把握“新会种(zhǒng)、新会种(zhòng)、新会陈”三个道地属性关键点,以“一轴二带三基地四中心五园区”整体布局,通过建溯源、补链条、强龙头、提品质、创品牌等措施,构建集柑桔种苗繁育、果品生产、陈皮深加工与开发利用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药、食、茶、健和文旅、金融等6大类35细类120余品种的系列产品规模,建成“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特色产业园发展格局。
  2024年,新会柑种植面积达14.3万亩,年产新会柑18万吨,加工新会陈皮超过9000吨,全产业链产值高达261亿元,连续三年蝉联中国区域农业产业品牌影响力指数榜首。
溯源 保护“道地”南药瑰宝
  “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这句谚语凸显了陈皮独特的价值。
  近日,新会区举行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新会陈皮拍卖活动启动仪式,12款优质新会陈皮全部成交,总成交价38.8万元。
  在新会,没有卖不出的果,更没有卖不出的陈皮。新会柑之林梅江庄园种植示范基地相关负责人叶柏林说,在新会几乎所有的鲜果都是被本地企业收购,制成陈皮、小青柑等销往全国。
  据新会区农业农村局介绍,近年来在梅江、东甲等新会柑核心产区,鲜果价格均在20元/斤以上,其中圈枝柑市场价超过30元/斤。非核心区的果园,鲜果价格也可达5元/斤以上。“正常管理下每亩收益上万元不成问题。”
  叶柏林介绍,新会柑是道地性物种,地域风味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一大因素,所以保持产品的“道地性”非常重要。
  然而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伴随着市场需求的激增,假冒伪劣产品也日趋泛滥,对“道地性”这一新会陈皮赖以生存的特性造成冲击,威胁着这一千年南药品牌的传承与发展。
  为守护新会陈皮的“道地性”,新会一方面积极开展监管工作严厉打击市场上制假售假的行为,另一方面着眼陈皮产品溯源。
  2023年来,由江门市新会区农业农村局牵头打造“新会陈皮数字化溯源管理系统”,通过“一图一库、一网、两微一平台”架构,精准采集全区新会柑种植和新会陈皮生产、仓储、经营主体的数据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
  当前,数据库信息覆盖全区11个镇街3家取得新会柑种苗生产许可的企业信息、168条村9846家新会柑种植户、14.3万亩新会柑种植地块、2280家新会陈皮仓储经营主体等信息。通过“新会陈皮”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使用,为消费者提供辨别新会陈皮的感官标识。
管理 在种好上下功夫
  黄龙病作为柑桔上的毁灭性病害,是柑桔种植中绕不开的话题。新会柑产业有过兴盛,也走过低谷,深知黄龙病防控的重要性。
  据了解,在上世纪黄龙病高发期,新会开展清理转产病残园、提纯复壮良种工作,建设南亚热带良种繁育基地、广东省水果良种苗木繁育场等,构建起完善的“新会柑桔良种无病苗繁育体系”,从宏观上、源头上实现对重大病虫疫情的控制。
  记者实地调研了解到,新会柑果农有一个普遍的困扰:不管是幼树还是丰产期柑树,部分会出现黄化、衰弱症状,但经检测大多并未感染柑桔黄龙病。
  近几年随着新会柑效益提升,很多果农都赚到了钱,在管理上更舍得投入。但是由于农药肥料使用不当,导致柑桔黄化和线虫呈高发的态势。
  苏志强的果园分布于会城、双水等乡镇,如不出意外,今年他的果园亩产预计可达12000斤。而他高产的秘诀就在于“重金改土”。
  据介绍,苏志强的农资投入中占比过半为改土培肥的投入成本,是行业均值的1.5倍。 
  每年3月、8月春梢秋梢老熟时,全园淋施杀线剂,成为苏志强必做的一道工作。“药水一定要淋湿淋透,以免深层土壤的线虫杀灭不了。慎施或少施酸性、未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肥等。”
  在提升新会柑品质上,当地政府也在不断尝试和推广新的技术和手段。
  记者从新会区农业农村局获悉,当地联合科研院所研发推广的新会柑减肥增效种植、新会柑高效水肥一体化和柑桔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以生物活力栽培技术实现化肥减量50%、产量增收25%。创新设计新会柑药肥雾喷、滴灌系统,利用动力设备和管道将药肥输送到树根、树杆和叶面,实现灌溉、施肥、喷药自动化。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