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下一版 >>

“粤美村晚”:

独属村民的文化狂欢与乡村治理的双向奔赴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05日版次:01
  南方农村报记者 李嘉镓 樊静东
巢芮 陈诺 李艳

  这里没有镁光灯的疏离,没有流量的喧嚣,只有村民们踩着泥土芬芳的舞步,在“村晚”的舞台上,将人间烟火酿成最动人的乡愁解药。
  田间地头的“民星”们,褪去农忙时的汗水,披上舞台的光晕,在自编自导的节目里,把家长里短、丰收喜悦都酿成了诗。当七大姑八大姨在台上笑闹着演起生活小品时,台下的笑声早已模糊了台上台下的界限。
  2025年1月起,由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广东省文明办指导,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东省志愿者联合会主办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展开。旨在通过“村晚”这一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百千万工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生活幸福感。
  作为首个“非遗版”的春节,这场跨越粤东西北及珠三角的乡村文化盛宴,以星火燎原之势蓬勃发展,点燃了乡土文化传承的热情,也成为观察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窗口,为解码广东乡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独特的样本。
村民舞台:
自导自演的文化盛宴

  “村晚”也被村民们称为“我们的春晚”,近年来在广东多地上演,成为新兴的乡村文化活动并在一些地方逐步发展成“新民俗”。
  2月18日晚,在广东普宁泥沟村,一场特别的“文化碰撞”正在上演:泥沟英歌队的32名舞者面绘红黑脸谱,手持“活槌”,踏着震天鼓点跃入舞台;染着金发的青年用潮语演绎乡村振兴的Rap,台下抱着婴孩的妇人、举着手机直播的村民,在笑声与掌声中勾勒出一场场独属村民的文化狂欢:80%的节目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现场少则吸引近千名村民,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的“顶流”场面成为春节里年味最生动的注脚。
  “潮剧是我们这里的特色文化,平时很少能看到,每年村晚我都会带小孩来看,小朋友看这些节目就会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未来把我们的潮剧传承下去。”来自普宁县果陇村的庄先生特意赶来泥沟村看这场村晚表演并通过手机直播。在直播画面中,记者看到,不少人留言互动,他说这些都是他的朋友,有些不能来现场,通过他的直播就可以看村晚。在他看来,“村晚”给潮汕地区的传统文化潮剧、潮曲、英歌舞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是文化传承非常难得的载体。
  遂溪醒狮表演、高州木偶戏、客家采茶戏……这些平日里不多见的非遗表演在“村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原汁原味的“土味”演出给村民带来了展示乡土文化的契机。
  从村晚这一“窗口”我们可以饱览广府春节的欢闹欢腾,窥见潮汕年俗的百卉千葩,体味客家围屋里的年味烟火。
  在粤东,潮州社光村,《潮乡美》将潮州元素巧妙融合,描绘出文明乡风的新画卷;汕头潮南,经典潮剧《爱歌》唱响历史韵味,传承潮汕文化精髓。
  在粤西,茂名杏花村,非遗高州木偶戏展演增添喜庆,传承民俗文化。湛江遂溪县,龙狮共舞、拳风凌厉,展现岭南人民的勇敢与智慧,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
  在粤北,清远六甲洞村,乡村振兴展演展现发展活力,见证乡村变迁。清远连南县,瑶族大合唱点燃篝火晚会,展现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云浮新兴县,村民“主角”唱响家乡美,彰显乡村文化自信。
  在珠三角,广州白云区三元里,《103乡醒狮耀三元》再现历史荣光,唤醒民族精神。广州市花都区塱头古村,花灯映照下的“烧禾楼”,是传统民俗的坚守与传承。东莞麻涌,粤曲《荔枝颂》余音绕梁,尽显粤韵风华。深圳山厦村,非遗“纸龙舞”与粤剧、舞蹈合作,碰撞出创新火花。中山沙溪,“羊城笑星”黄俊英带来欢笑,更是对本土文化的深情礼赞。肇庆德庆县,多元表演描绘斑斓客家风情,传承客家文化基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