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4版: 焦点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粤美村晚”:
独属村民的文化狂欢与乡村治理的双向奔赴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05日
版次:
04
花都塱头村的小演员们,怀抱乐器候场。 炭步宣供图
(上接第一版)
如今,“粤美村晚”正以文艺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文化传承的新篇章。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崔建军表示,“粤美村晚”是文化认同的注脚,集体人格的年检,它将成为传承弘扬春晚非遗文化的有效载体,助力“百千万工程”发展乡村产业的有力抓手,赋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用平台。
治理新篇:
文艺活动激活乡村活力
一场场村晚成功举办的背后,是对乡村治理成果的考验。村晚以文艺为桥梁,为“百千万工程”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发挥了文艺与志愿服务的双重作用。
社光村村委委员陈翠婉办一场属于社光村的“村晚”。但是,要筹备一场并非易事。返乡创业青年陈森鹏主动扛起村晚总导演的“大旗”,组织了一支队伍全程参与村晚策划。“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为社光村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这是陈森鹏对这场村晚的目标期待。
村民是村晚的主角,村晚积极筹备的过程中,村民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陈森鹏和其团队向村民广泛征集节目,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热情很高,不仅积极参与节目的创作和排演,还会发动脑筋给出一些提升的意见。”
经过不懈的努力,1月21日晚,社光村为观众奉上了一场堪称完美的村晚。蔡楚雄、赖敏芳等村民联袂主演舞台音乐剧《潮乡赞歌》,将身边人、身边事搬上舞台,生动还原了社光村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中的跌宕历程。虽然演员并非科班出身,但是依然以真情实感,感动了观众,赢得台下阵阵掌声。
而在东莞麻涌的鸥涌村,村晚的组织由一支特殊的队伍牵头,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海鸥文艺队。海鸥文艺队由村委会妇联及村委主抓文化线的工作人员组成,日常带领村民学习舞蹈、太极、篮球、瑜伽等运动项目,村内妇女组建的广场舞舞蹈队就是他们的成果之一。
自2018年起,鸥涌村村民自行组建了五、六支舞蹈队伍,在村内各类文艺晚会表演,今年村晚鸥涌村村民妇女组建的舞蹈队伍增加到11支。从艳阳舞蹈队、开心快乐舞蹈队、燕子舞蹈队、芬芳舞蹈队等极具“乡味”的队名中,观众不难感受到一阵夹杂着乡土气息的“民趣之风”。
鸥涌村妇联专职副主席张松娣回忆起村民排练的场景,不禁露出笑意。她说:“因为村民都不是专业舞者,在排练过程中一个队形或一个动作都会出现反复变动的情况。排演过程中,因个别动作的难度或形态不到位,很多时候会引来现场同伴的捧腹大笑,村民之间的友谊就在这样的点滴中被深化。”邻里间关系变得更加和睦,村晚对乡村基层治理的有益影响将会在未来逐渐展现。
最终的舞台效果没有辜负村民们的辛勤付出。随着短视频平台热门神曲《苹果香》的响起,芬芳舞蹈队的队员们踩着节奏热烈舞动,与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网络文化不谋而合。相比之下,海鸥舞蹈队的《上春山》扇子舞又是另一种风情,彩扇轻舞展现出春山可望的希冀。幸福舞蹈队的《西域之花》又将观众带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新疆,红裙飘飘满是异域风情。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纷纷为自己的家人、朋友喝彩。
张松娣表示,“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干涉村民节目内容与编排,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只要是积极健康的,我们都给予支持。”舞蹈风格的包罗万象,正反映出当地乡村文化生态的包容性和村民精神生活的多样性。
村民们对节目编排的集思广益,以及即使在春节期间依然坚持排练的举动,让人看到了广东乡村强大的文化生产力和“以村为家”的主人翁精神。
经济赋能:
文化热度催生振兴动能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戴胜利认为,“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创新模式,不仅激发了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增强了归属感和凝聚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参与“村晚”的筹备和演出工作,村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乡村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开始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并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的建设和保护中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文明乡风。这种文化自创和自治的精神,是乡村振兴中社会资本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和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除了文化的洗礼、群众的团结,村晚还能给乡村带来什么?
储良村村委书记莫潇跟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村晚当晚有近千人聚集在会场,地摊经济也随之而来,超过10个摊位分别向观众销售土特产、零食小吃,甚至玩起套圈游戏,每个摊位一晚盈利可以达到2000元,加起来也有好几万元了。”据莫潇的观察,村晚结束后,这些地摊商贩也并未散去,每晚都会聚集在杏花文化广场吸引饭后散步的村民消费,地摊集市已然初具规模。
与此同时,当流量进“村”,村庄也需要完善的基础建设和服务。以杏花村为例,村内建有“知青食堂”、研学基地等设施,村内原有的历史建筑也被妥善保存,以备日后研学开发。广东乡村千村千面,将在文化自信的土壤中扎根乡土、对话世界,成为展示南粤地域文化的真实窗口,孕育出具有生命力的农文旅产业。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垂林表示,在省委社会工作部和省文明办指导下,省文联与志愿者联合会对文艺志愿服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粤治·粤美‘村晚’迎新春”活动不仅打造了具有广东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也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闯出了新路,接下来将进一步总结推广开来。
展望未来,省志愿者联合会会长顾作义谈到,“粤美村晚”应从培养人才、创作精品、提升品牌、扎根群众、构建长效发展机制等方面入手,夯实文化振兴根基,打造岭南文化标识,提升“村晚”品牌价值内涵,凝聚振兴向心合力,让文化热度转化为经济增量。
夜幕下的泥沟村,村晚散场后的烟花表演点亮夜空,祠堂依然热闹。老人们围着八仙桌回味节目细节,年轻人忙着把短视频上传抖音,孩子们举着荧光棒嬉戏追逐。“粤美村晚”这场文化实践,正在回答着费孝通先生当年的叩问——当机械文明叩开乡土大门,何处安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上一篇:
养老机器人有了国际标准
下一篇:
上一篇:
养老机器人有了国际标准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