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假证骗局”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24日
版次:
02
| 漫谈 |
新闻背景:不久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处通过联合国微信公号发布声明称,一家名为“四川中青人才科技研究院”的机构,仿冒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品牌标识,抄袭官方网站内容,虚假宣称与其存在官方合作,并以此对中国大陆学生实施欺诈活动。记者跟踪调查发现,“四川中青人才科技研究院”提供的假证五花八门,还依托“山寨网站”对假证“验真”。(4月21日新华社)
@蒋璟璟:在前信息时代,各种证书一般都只有纸质版本,“假证”的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技术的局限性”。这之后,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证书上网”“线上验真”快速铺开,由此大大压缩了假证的生存空间。但很遗憾的是,“假证”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因应新形势、衍生新业态,大有死而不僵、魔高一丈之架势。
如果说,传统的“假证”就是一张纸,那么新式假证,则是一套“组合商品”,其包括纸质证书以及定制的“查验网站”。“假证+假网站”,可以生成“假证为真”效果。这波异想天开的操作,之所以看起来能够成立,主要还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买证者太天真,把事情想简单了,总以为事态会按照自己预设的轨迹发展;其二,则是验“证”者太大意,不加检索、不辨真相,真就傻傻地按照“证书”上注明的网站查验——疏忽大意,给了“造假”以可乘之机。
@臧梦雅:整治“山寨证书”乱象,需要加强对机构资质、培训内容、教学师资等方面的审核认定,规范技术技能人才市场发展,防止某些单位假借国家信用为不法行为背书,并以此牟利。针对网络上发布的相关内容,各地网信部门与人社部门要进行严格的审核管理,及时清理违法违规信息,对处置的违法违规网站平台和账号以及查办的典型案例要适时开展宣传曝光。针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求职者,有关部门可以主动与高校合作开展就业宣传教育,以帮助这一群体正确认识就业压力,及时甄别“山寨考证”,避免被“李鬼”牵着鼻子走。
当然,对于求职者来说,关键还是要正视“考证”这件事。即使是“正规证书”,也不能只靠它来驰骋职场,文凭不代表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考证更不是成功的捷径。
上一篇:
接住乡村旅游的流量红利
下一篇:
以清风正气护航乡村振兴
上一篇:
接住乡村旅游的流量红利
下一篇:
以清风正气护航乡村振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