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9版: 种植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00后”新农人:科技种田很有前途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24日
版次:
09
张渊棋驾驶自动插秧机在田里作业(左)。张渊棋和父亲往农业无人机里加农药(右)。 张令 摄
四月,江门新会区双水镇刚插上秧苗的稻田边,张渊棋正熟练地操作一架农业无人机,来回有序地喷洒防治福寿螺的农药,成为田野间一道亮丽的“科技风景线”。这位“00后”年纪不大,务农时长还不到3年,但无人机作业面积已超2万亩地。
白天进村种田,晚上回城和朋友打游戏、喝咖啡,张渊棋每天在忙碌与休闲中切换。“我家田里有很多自动化设备,育秧、插秧、打药、收割各个环节都可以像打游戏一样轻松,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他笑着说道,年轻人种田也可以很有前途。
“无人机喷洒,一年能省几万块”
4月下旬,江门的阳光已有些灼热,连绵稻田里传来阵阵机器轰鸣声。只见张渊棋戴着草帽,脚踩离合器,双手扶着方向盘,熟练驾驶着自动插秧机在田里作业。
随着这头“狂飙铁牛”轰隆隆的一顿操作,短短一小时,原本泥泞的十亩地里瞬间“长”满绿色秧苗。“插秧机一天能插50亩左右的秧苗,而人工一天只能插5亩左右,效率整整提升了10倍!”张渊棋介绍。这两个月,他开着这辆自动插秧机,“轻松搞定”家中500多亩田的插秧作业。
插完秧,得立即打药除病害。只见张渊棋启动遥控器,定好点位并规划好飞行路线后,无人机就能进行自动打药。作业过程中,他只需注意无人机飞行高度是否过低、是否太靠近电线等障碍物,药液是否弥散太远,“整个过程很省心”。
“以前人工打药一天只能打三四十亩地,现在无人机15分钟就能完成10亩,一天可以作业上千亩。”张渊棋兴奋地说,而且规划好路线后,无人机不会在同一片区域重复喷药,“比人工喷药能省30%左右的药剂,一年算下来能省好几万块。”
田里的高科技多了,农业规模自然就提了上去。张渊棋说,2019年父亲开始务农时,家里只有20多亩地;随着各类自动化农业设备的使用,田地面积在6年间扩大至500多亩,他们家也成为当地的农田大户。
育苗机、打田机、插秧机、无人机……走进张渊棋家中,各类自动化农业设备一应俱全,种田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实现了自动化作业。
高科技涌入农田,让农民改了样貌,让农业换了“新颜”。
张渊棋记得,最开始种田时,他父母每天都得早早起床下田,两个人忙活一整天,也只能插5亩地秧或打50亩地药,身上的衣服也满是泥泞;到他种田后,坐上插秧机或手拿无人机遥控器就能高效完成作业,不用怎么亲自下田。
“三年前,我们要亲自背着肥料在田里播撒,现在农业设备越来越先进,种田就像打游戏一样轻松,不用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张渊棋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笑意,“如果中途有人约我出去喝奶茶或咖啡,我洗洗手就能直接出去了。”
“年轻人更愿意应用高科技农业设备”
到灯具厂从事过电路设计工作,和朋友合伙开过咖啡店,还到西江边上摆过摊……三年前,这位“00后”正经历刚毕业时的迷茫,短短几个月换了多份工作。在他看来,这些工作要么很“卷”,要么收入不太稳定。
“当时父母在家务农很辛苦,反正也没有其他选择,不如先回家帮他们种地。”这位小镇青年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容易。除了自己觉得从事农业不太体面,他的亲戚朋友包括他父亲,都觉得“年轻人干这份工作没什么前途”。
真正成为一名农民后,张渊棋却发现,年轻人务农有着独特优势。和老一辈人相比,“00后”作为数字原住民,更愿意尝试在农田中应用高科技农业设备,上手也更快。“我只用了三天,就学会了开无人机。”
新农人,更是“兴农人”。像张渊棋这样的“00后”新农人,既是传统农业的继承者,也是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的引领者。
张渊棋发现,这两年来,当地农田出现了越来越多年轻面孔。2023年下半年,大疆农业开始与当地农业科技服务企业合作,打造辐射新会及周边区域的农业无人机飞手培训与考试点。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基础飞行操作、农业无人机航测、三维航线规划等,今年还新增了无人机吊运课程。”江门市星光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星光介绍,截至目前,该点位培训人数已达377人次,而且这两年越来越多“95后”“00后”开始加入飞手培训行列。
相关政策也在发力培育新农人。《广东省发展壮大农村经营主体若干措施》提出,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随着一台台高科技设备进入广袤农田,一幅智慧农业的生动图景正在这座小镇徐徐展开。“现在,懂技术的年轻人种田很有前途。”张渊棋说。
□曾良科
上一篇:
下一篇:
各地高效有序 推进春耕春管
上一篇:
下一篇:
各地高效有序 推进春耕春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