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0版: 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全国首个马友鱼全链条工厂化养殖基地落户湛江
今年马友鱼养殖规模或突破1万亩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4月24日
版次:
10
马友鱼在水里快速游动。
蓝色的室内养殖池中,一条条长约30厘米的马友鱼在水里快速游动,将投射在水中的灯光倒影搅动得波光粼粼。以往马友鱼总是“生人勿近”,察觉到外界刺激就会跳出水面,如今倒显得淡定,有人靠近也自顾自地悠游。
这里正是广东海洋大学鱼类遗传育种与增养殖团队与广东合泰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马友鱼养殖基地(下称“基地”),位于湛江市东海岛。自2018年起,双方围绕马友鱼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构建起涵盖亲鱼强化培养、苗种规模化繁育、大规格苗种标粗、陆基圆桶成鱼养殖等环节的成套技术体系,建成全国首个马友鱼全链条规模化工厂化养殖基地。
选育速生抗应激新品系
“大约十来年前,在福建沿海、珠三角等地,有人尝试养殖马友鱼,但囿于马友鱼应激性强、苗种供给不稳定等问题,没有大规模铺开养殖。”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主任王忠良回忆。近年来,随着对虾、石斑鱼、金鲳鱼等养殖品种效益下滑,许多企业、养殖户重新将目光投向马友鱼养殖。
2019年,广东海洋大学与广东合泰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打造产学研合作基地,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适养品种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四指马鲅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与优良品种培育科研基地,王忠良带领鱼类遗传育种与增养殖团队与企业携手开展马友鱼科研攻关。
彼时,广东省内马友鱼仅有少量零星养殖。为此,团队结合地方实际,致力于马友鱼养殖的产业化发展,将遗传育种、苗种培育、绿色养殖、病害防控等方面作为技术研究的重点,团队研发的“四指马鲅池塘生态综合养殖技术”已被纳入2023年度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
眼下,亩产3000斤马友鱼的养殖塘,每亩利润能达近4万元。王忠良预计,由于养殖效益高,自2024年底至今年6月,马友鱼出苗量或将突破1亿尾,养殖规模或将突破1万亩,对苗种的需求大幅提升。
“我们做马友鱼遗传育种的目标,是选育出快生长、抗应激的马友鱼新品种。现在已经建立了一个速生抗应激新品系,选育至F3代,这两个性状都有明显提升。跟对照组相比,F3代生长速度大概提升20%以上,成活率高。”王忠良介绍。
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
在基地里,一个水体容量近80立方米的陆基圆桶中,生长着近2万条鱼。马友鱼养殖至三两便可以上市,今年七八月,基地将收获第一批鱼。
“工厂化养殖的好处,一是养殖水质管理方便,便于调节水温,且流动的池水养出来的鱼品质高;二是节约饲料成本,能清楚地观察到鱼吃了多少饲料;三是鱼摄入饲料均匀,个体之间差异小。”王忠良坦言,尽管如此,但由于需要支出更多水电费,工厂化养殖成本比池塘养殖要高出不少。
在养殖过程中,马友鱼病害少,基本无需用药,但由于其食性等生物学特点,摄食配合饲料的马友鱼消化系统容易出现问题,团队通过定期使用益生菌等多种调节途径进行调理,谨防发生肠炎。养殖时则混养少量鲷科鱼类、蓝子鱼等,帮助清理水中杂质、粪便等有机废物,达到生态养殖目的。
在养殖尾水处理方面,团队一方面将尾水排到过滤池,沉淀一段时间再重复使用,另一方面将尾水用于培养浮游生物,作为马友鱼育苗的开口饵料,实现养殖尾水的资源化利用。
“从亲鱼培育、苗种生产、苗种标粗到成鱼养殖,我们可以实现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让整个养殖过程流动起来,做到全季节生产,全年都能有成鱼上市。”王忠良说。接下来,团队希望能将马友鱼推向现代化海洋牧场,推动马友鱼成为现代化海洋牧场与深远海养殖重要优选品种。 □林露 郑晓健
上一篇:
阳西一季度培育 海鱼苗约9.7亿尾
下一篇:
福建2万吨鲍鱼
上一篇:
阳西一季度培育 海鱼苗约9.7亿尾
下一篇:
福建2万吨鲍鱼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