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1112个“微心愿”全点亮

珠海福彩公益金织就困境儿童关爱网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4月24日版次:15
  在珠海市民政局的指导下,珠海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市未保中心”)自2021年5月挂牌成立以来,以福彩公益金为重要支撑,构建起覆盖全市困境儿童的关爱保护网络。通过政府主导、专业介入、社会协同的创新模式,累计服务82名困境儿童,为这些特殊群体点亮了希望之光。
公益金注入核心动能
  作为项目运转的“血液”,福彩公益金每年持续投入资金支持,成为困境儿童救助保护项目的核心保障。市未保中心主任史函介绍,中心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承接”的运作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探访+个案+融合”三维服务体系。该体系针对非户籍流浪未成年人及本市户籍困境儿童,既提供物质帮扶,更注重精神关爱,通过心理疏导、家庭教育指导、权益维护等12项专业服务,帮助解决心理创伤、监护缺失、亲子冲突等现实困境。
  数据显示,珠海市现有在册困境儿童2526人,普遍存在心理疾病、教育缺失、社交障碍等复合问题。项目社工王文浩指出:“每个案例背后都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交织,需要系统化解决方案。”依托公益金支持,项目建立“一人一档”动态管理机制,累计为进站求助儿童提供100%个案服务覆盖率,形成从需求评估到资源对接的完整服务链。
多元服务织就保护网
  在公益金撬动下,项目创新打造“物质+精神+发展”三维支持体系。2024年“六一”期间,市未保中心联合多部门开展“润心伴成长”主题活动,为200名困境儿童实现微心愿。这种“需求清单+社会认领”模式已累计助力1112名儿童圆梦,并构建起覆盖17家社会组织、企业的资源网络。
  专业社工团队成为服务落地的关键力量。周玲玲作为项目骨干社工,讲述了服务对象小钟的蜕变故事:5年前因家庭变故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小钟,与外公蜗居在10平方米车库,沉迷网游、厌学孤僻。市未保中心介入后,通过跨部门协作展开精准帮扶——对接住建部门解决公租房,联合司法局提供法律援助追回35万元债权,引入慈善资源建立长期助学机制。经过两年持续帮扶,小钟不仅学习成绩显著提升,更成为“未保小义工”骨干,在志愿服务中重建自信。
  这种个案服务的深度与温度,在项目运作中形成可复制经验。针对困境儿童普遍存在的经济压力,中心创新“慈善资源+专业社工”联动模式,通过市关爱协会链接爱心企业,累计募集助学金超12万元。更建立“心愿清单”动态响应机制,联动民革珠海市委会等社会力量,定期配送御寒物资、学习用品等爱心包裹,将社会关爱转化为可感知的温暖。
社会协同构建支持生态
  项目成效的背后,是“政府-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协同机制的深度运转。在住房保障领域,住建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累计为12个困境儿童家庭解决公租房;在权益维护方面,司法局指派专业律师团队,成功处理8起涉未成年人债权纠纷;慈善总会等组织则搭建起常态化物资捐赠平台。这种跨部门协作打破资源壁垒,形成困境儿童保护的“珠海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特别注重困境儿童的主体性培育。通过组织“未保小义工”等社会实践,帮助儿童在志愿服务中重建社会连接。小钟的转变具有典型意义: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角色转换,不仅改善其心理状态,更培养出社会责任感。这种“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正在更多困境儿童身上复制。
照亮未来的温暖之光
  经过三年实践探索,福彩公益金支持的困境儿童救助保护项目成效显著。82名受助儿童中,92%实现心理状态明显改善,78%建立稳定社交关系,65%获得教育资源支持。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项目构建起“预防-干预-发展”的全周期保护体系,推动珠海未成年人保护事业从被动救助转向主动发展。
  市未保中心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深化“五社联动”机制,拓展心理健康、职业启蒙等特色服务,推动建立困境儿童关爱服务标准体系。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深入实施,珠海的实践经验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借鉴范式——当公益资金与专业服务深度融合,当政府力量与社会资源协同发力,就能为困境儿童撑起一片充满希望的蓝天。
  这束由福彩公益金点燃的温暖之光,正在照亮更多孩子的人生之路。它不仅是物质帮扶的及时雨,更是精神成长的催化剂,见证着无数困境儿童在关爱中破茧成蝶,书写属于自己的成长奇迹。
□徐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