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猪瘟防控不应牺牲员工健康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01日
版次:
02
一筐筐蔬菜被浸泡在消毒液中,经过反复冲洗、烹饪,最终经过高温处理后送至猪场员工手中——这是自2018年非洲猪瘟暴发以来,全国许多规模化猪场推行的员工餐食消毒流程。但是,这一流程也面临不小的争议。“蔬菜再怎么洗也有消毒剂残留,吃完经常拉肚子。”曾在河北某猪场工作四年的朱先生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一线养殖员工,每天都要食用这些经过多重消毒处理的食材。
虽然人类并不会感染非洲猪瘟,但如果猪场员工有接触病猪或污染环境后未彻底消毒,人类就可能通过衣物、鞋子、车辆等携带病毒,间接导致猪群感染。这也是北方大规模养猪场对员工餐食进行消毒的理由和逻辑起点,至于为什么在南方的养猪场少见或者没有出现,主要是因为南方的猪场多处于深山老林,存在天然的屏障,加上员工人数不多,可以种植果蔬自给自足。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对非洲猪瘟的预防还缺乏有效的疫苗,非洲猪瘟感染家猪和野猪后,最急性和急性病例死亡率接近100%。疫情爆发后,需扑杀疫点以及周边三公里内所有生猪,将给生猪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具体到北方的大型猪场,资产动辄上亿,一旦发生猪瘟损失不可估量,所以防疫必须也应该放在第一位。不过,这不等于可以名正言顺以牺牲员工的健康为代价,“一刀切”地过度防疫。
媒体的报道,揭开了规模化猪场员工餐食消毒流程荒谬的一面:某猪场所有的食材(除米面外)需使用过硫酸氢钾浸泡消毒1小时,鸡蛋要整筐浸泡40-50分钟。“最难受的是消毒过后的食材,厨师经常来不及充分用清水冲洗,残留的消毒剂就这样被吃进肚子。”有员工形容,每天吃饭就像吃“八四消毒液”。
用消毒剂泡过食材烹饪出来的饭菜必定不会可口:一是消毒剂会把食材的营养破坏掉,比如侵泡后蔬菜维生素C含量会减少50%以上。二是消毒剂会有污染残留,0.5%过硫酸氢钾溶液浸泡叶菜30分钟后,硫代硫酸盐残留量可达12.7mg/kg,经模拟烹饪后仍会残留43%的氧化性物质。经常性食用这样的饭菜,员工身体被损害几乎是必然的。在某养殖场400名员工中,约20%的员工出现了肠胃不适症状,甚至有人患上吸入性肺炎。高强度的防疫要求和健康风险导致人员流动极大,三年内的离职率高达80%。
生猪行业事关国计民生,关系国人的“吃肉安全”。常态化防控非洲猪瘟很有必要,但这与员工健康不应该成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单选题。其实,过度依赖消毒剂而忽视物理隔离与管理优化,反而会增加病毒传入风险。例如,频繁的带猪消毒不仅效果有限,还因人员频繁进出猪舍提高了交叉感染概率。所以,过度消毒实为“矫枉过正”,常态化防控非洲猪瘟应回归科学化与精准化。
当务之急,需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生物安全体系。一方面,行业协会应牵头制定食材消毒标准,明确消毒剂类型、浓度及残留限值,比如对于可浸泡食材,优先选用二氧化氯或二氯异氰尿酸钠,严格控制浓度和时间;对于干货、米面等不可浸泡食材,则采用臭氧熏蒸或酒精擦拭消毒;另一方面,猪场需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例如通过风险分级将消毒资源集中于高风险环节,而非无差别覆盖。消毒程序需科学适配环境条件,如冬季使用温水配药、添加防冻剂等,以兼顾效果与安全。
(作者:胡一刀,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护眼灯”
上一篇:
下一篇:
“护眼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