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南雄8万亩“酸田”变沃土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13日版次:08

  全安镇河塘村水稻种植户邱大海正在查看他的水稻秧苗。

  “你看这稻苗,长得不错吧,但比往年一亩地少用了10斤化肥。”近日,在韶关南雄市全安镇河塘村,种粮大户邱大海望着连片青绿的稻田开心地说道,通过连续两年施用土壤调理剂和开展绿肥种植还田,他家的耕地质量提升肉眼可见,“土壤更疏松、更肥沃了!”。
  记者在南雄市多个乡村调研获悉,自2023年入围全国首批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以来,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南雄聚焦“改酸、培肥、提质”目标,开启了一场“政府主导、专家引领、企业带动、村民配合”的“耕地保卫战”,大力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工作,让许多农户切身享受到节本增收的效果。
  “经过两年持续治理,我市8万亩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土壤pH值平均提高了0.45个单位,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8%,实现了从‘酸性低产田’到‘肥沃高产田’的华丽转身,有力夯实了我市粮食安全根基,也为华南丘陵区酸化耕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南雄经验’。”南雄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负责人姚伟成说。
土壤酸化影响施肥效率
  地处粤北的南雄,素有“粤北粮仓”之称,全市耕地面积56万多亩,是国家和省“双料”产粮大县。然而,近些年来,由于风化淋溶、酸雨等自然因素和不合理施肥、耕作等人为因素综合影响,南雄市超40%的耕地酸化严重(土壤pH值<5.5),明显制约了当地粮食生产。
  “比如我们种稻,酸化不仅影响了施肥效率,而且病虫害也明显加剧;种花生则空壳、瘪粒发生率明显增加。”对土壤酸化的危害,全安镇种粮大户邱红华也深有感触。
  为切实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近年来,南雄市高度重视酸化耕地治理问题。2023年获批国家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后,南雄即在全市耕地酸化最为严重的全安镇、雄州街道、油山镇和珠玑镇4个镇街,选取8万亩耕地,建设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
  “我们希望示范引领,用看得见的效果,带动全域酸化耕地治理。”南雄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凌生成表示,为建设好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南雄坚持高位推动,一方面成立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工作小组,组织领导全市开展酸化耕地治理工作,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进行“挂图作战”,保证项目如期高质开展;另一方面,积极统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试点等项目资源,优先投入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域,加快灌排设施建设,配套实施酸化治理技术,实现“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生态修复”协同增效。
  在多方协调,多措并举作用下,目前南雄8万亩的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区已取得明显成效。第三方检测数据显示,经过两年持续治理,项目区耕地土壤pH值平均提高了0.45个单位,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18%,进一步筑牢了南雄的粮安“耕”基。
酸化治理兼顾农户种植习惯
  “你看我这黄烟,叶片又大又厚又绿,还有一个月就可以采收了,定能丰产,下半年种稻底气也更足了!”在珠玑镇古田村,种植大户刘富望着他500亩连片的黄烟,满心愉悦。
  记者近日走进南雄酸性治理项目示范区,无论是种稻、种花生、还是种黄烟的农户均表示,连续2年的酸性耕地治理,给种植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南雄酸性治理展现的显著成效,离不开有力的技术支撑。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介绍,在方案实施前,技术支撑专家团队就深入南雄调研,科学分析项目区耕地土壤类型、酸化程度及酸化成因,同时结合不同区域的农作物生产情况,制定精准的治酸方案,确保科学有效。
  “每块田采用何种技术模式,我们都以数据和科学为依据来制定。”技术支撑单位——广东省农科院资环所副所长张木研究员介绍,比如,针对“烟-稻”和“花生-稻”水旱轮作区域,重点推广“改良剂+秸秆还田”技术模式和“改良剂+有机替代”技术模式,针对“双季稻”种植区域,重点推广“改良剂+绿肥还田”技术模式,兼顾土壤改良与农户种植习惯。同时细化改良剂用量,针对土壤pH值<5.00的区域,改良剂施用量为65公斤/亩;针对土壤5.00≤pH值<5.25的区域,改良剂施用量为50公斤/亩;针对土壤5.25≤pH值<5.50的区域,改良剂施用量为35公斤/亩,实现更精准治理。
  技术创新是治酸成效的“牛鼻子”。据介绍,为持续优化南雄治酸方案,当地还积极引导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研发专项项目在南雄市开展试验示范,针对南雄市耕地酸化、粘板、贫瘠等退化问题,研发酸化耕地治理新材料新技术,筛选耐酸耐铝水稻品种,为南雄市酸化耕地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方案。
改良土壤后农户增产增收
  “虽然目前村民大都还没弄明白治酸的技术原理,但村民们对改良土壤能给带来增产增收的效果,都有切身体会,所以现在村民都很支持治酸工作,每次派发改良剂时,他们都争先恐后来领,并会按照技术方案要求施到田里去。”珠玑镇长迳村村主任李小兵说,2年的治酸实践,加上大量的培训和示范观摩活动,已大大提升了村民对调理土壤的认知。
  据介绍,为提升农户酸化耕地治理意识,过去两年,南雄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进田头”技术培训7场次,培训农户2500余人次,印发宣传手册1万余份,还通过“田间课堂”讲解酸化危害、改良剂使用方法和政策补贴标准;并结合线上直播方式,吸引线上观看人数超2万人次,将酸化耕地治理有关知识和政策送入千家万户。
  “农民是治酸工作受益主体,必须引导农民一起来治酸,才能事半功倍。”南雄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杨波说,在推进酸化治理重点县项目时,南雄市积以示范样板为抓手,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主体参与、群众受益”的治理格局,建设8万亩示范片区,竖立统一的标识牌,展示技术模式、实施效果和责任主体,为农户提供“看得懂、学得会”的活教材,带动项目区和周边农户共同参与酸化耕地治理。
  从“酸田”到“良田”,南雄市的实践证明,坚持系统治理、精准施策,有助于破解耕地酸化难题,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2025年是南雄土壤酸化治理的3年收官之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农户自主治理’模式,持续走好‘改酸护田’之路,为全国酸化耕地治理提供‘南雄方案’。”凌生成说。         □王志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