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4版: 农牧风云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扭亏为盈,这四家企业做对了什么?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22日
版次:
04
牧原股份养殖场工作人员为仔猪进行无针注射。 新华社图片
降本增利,不少畜牧业企业已经尝到甜头。在售价、成本、销量等诸多业绩变量中,成本管控已成为企业扭亏为盈的核心抓手。
2025年第一季度,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实现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新希望、圣农实现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
身处畜牧养殖的“成本革命”,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一致百虑,各显神通。从牧原的自成一派到温氏的开放共享,从新希望的轻装上阵到圣农的技术制胜,这些龙头企业的成本管控不仅是经营战术,更成为考验企业战略定力、管理韧性和创新能力的试金石。
这场降本攻坚战,正在重塑行业格局。
□南方农村报记者 徐臻 林伊晴
打赢成本“翻身仗”
牧原股份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营业收入360.61亿元,同比增长37.26%;归母净利润44.91亿元,同比增长288.79%。
而今年首季,国内生猪价格延续了去年9月以来的下跌趋势。国家统计局监测显示,2025年生猪(外三元)从1月初的16.1元/公斤,跌至3月末的14.7元/公斤,4月下旬价格保持在14.9元/公斤。
两者相较,牧原股份养殖成本的降幅非常突出。
2024年,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成本年初为15.8元/公斤,到年底已实现13元/公斤左右的目标;今年4月份更降至12.4元/公斤。
依靠降成本贡献利润增量,牧原股份的秘笈何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是降本增效的关键。
2024年5月,牧原股份在回复问询函的公告中提到,养殖模式的不同,对于养殖成本构成和平均养殖成本等均有一定影响,进而造成毛利率的差异。
在“自繁自养一体化”的模式下,牧原股份探索出“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即在父母代使用长白猪和大约克猪替代杜洛克猪和二元母猪轮流杂交,得到可以“肉种兼用”的轮回二元猪。这就好比,某种机器制造出产品,而产品本身又是这种机器。区别于我国生猪养殖企业普遍采用的“三元育种体系”,牧原股份通过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降低父母代母猪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公司养殖完全成本。
与牧原股份相似,国内白羽鸡巨头圣农坚持采用垂直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管理模式控制成本。圣农的成本控制还体现在对多个环节的极致优化。
在种鸡培育环节,圣农启动白羽肉鸡育种工程,在2019年底培育出国内首个白羽肉鸡配套系“圣泽901”。2023年,迭代升级的“圣泽901Plus”更是实现料肉比、产蛋率等核心指标大幅提升。
在饲料配方上,圣农成立了圣农研究院,对降低料肉比、饲料替代、鸡病净化、兽药疫苗等领域进行创新研究,为不同日龄的鸡定制“营养套餐”。根据公开资料,圣农2024年综合造肉成本较2023年同期下降约10%。
与圣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温氏股份。在“公司+农户“模式的运作下,温氏无需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养殖场,而是通过标准化操作手册将分散的农户转化为“生产车间”。温氏还建立了堪称教科书般的三级管理体系——总部负责种苗研发和饲料配方优化,区域公司承担技术指导和过程监督,农户只需专注饲养环节。这种模式最大的成本优势在于将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工成本转嫁给农户,公司则通过规模采购压低饲料等投入品价格。
“公司+农户”模式升级为“公司+现代养殖小区+农户”后,公司负责租赁养殖小区用地,做好“三通一平”,由公司出资、合作农户出资或地方政府专项产业基金出资等方式来建设标准化养殖场,再由农户进行养殖。这种集约化养殖模式,可以更好升级硬件装备,提升疫病防控水平,有利于养殖成本下降。
温氏股份披露,2024年全年,公司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约为14.4元/公斤,同比下降约2.4元/公斤。今年3月,温氏股份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继续降至12.6-12.8元/公斤,比行业平均低12.5%。
守住基业“持久战”
4月25日,新希望披露的2024年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净利润4.74亿元,同比增长90.05%;扣非净利润6.14亿元,同比增长113.33%。大幅扭亏为盈的战绩,是刘畅接棒后,“业务瘦身”的第一份成绩单,结束了公司扣非净利润三年连续亏损的局面。
家族企业的传承,是决定其能否基业长青的关键一步。
不满足于禽产业的低利润率,刘畅接任董事长后便进军生猪养殖。这个与饲料业务联系更加紧密的行业,是新希望大规模扩张的支点。但规模扩大稀释了管理效益,加上踏错猪周期的深亏,2021年至2023年,新希望扣非净利润分别为-79.21亿元、-8.93亿元、-46.08亿元。为此,刘畅大刀阔斧地剥离了肉禽和食品业务,集中精力于生猪养殖。2021年上半年,新希望自产仔猪育肥的完全成本为20元/公斤;2024年四季度,在运营场线出栏肥猪完全成本已经降至13.6元/公斤。
众所周知,生猪养殖,饲料成本占比最大。新希望以饲料业务起家,通过优化饲料配方,有效改善生猪养殖的饲料成本。截至2024年6月,新希望公布的料肉比数据已经降至2.64。
温氏股份则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家族企业的传承之路。“齐创共享”的模式让温氏的传承模式自带集体创业的基因,并非简单的父子相传。2015年温氏股份上市时,温氏家族仅占16.74%股权,即便后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温氏股份依然保持着相对开放的股权结构,决策权分散在职业经理人团队手中。
1992年,温北英与温鹏程力排众议,以10%股权换取与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合作,推动企业完成从经验驱动向科技驱动的关键转折。现在的掌门人温志芬更是提出“温氏生态圈”概念,将产业链的消费者、经销商、家庭农场主等角色纳入协同体系,构建起覆盖全价值链的共生网络。管理模式升级,使企业既保持了家族企业的文化凝聚力,又具备了现代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
技术创新始终是温氏股份发展的核心引擎,每年超过3%的研发投入,持续转化为温氏股份的产业竞争力。在饲料豆粕玉米减量替代的大趋势下,温氏股份不仅率先建立了快速原料价值评估体系,还构建了畜禽饲料原料的动态数据库,利用“净能+低蛋白技术”实现单吨饲料配方成本节约97.8元,因此节省了几个亿的成本。
与温氏的开放共享形成鲜明对比,圣农创始人傅光明打造了一条“全产业链闭环”的护城河。他采取半军事化管理措施,要求员工早晨6时起床、晚上10时熄灯,上班时间坚守岗位、不得串岗。在种鸡场实行场长、班组长岗位责任制,每晚由场长主持召开班组长会议,总结工作,下达任务,对员工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这种对全产业链的极致把控,在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对管理者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2017年,傅芬芳接棒时,摆在她面前的是父亲打造的“物理护城河”与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她保留产业链绝对控制的核心基因,将管理颗粒度研磨至毫厘。2018年,她在肉鸡加工事业部试点精细化管理,优化脱爪时间,缩减卸鸡线用工,两年内硬生生“抠”出1.06亿元效益;启动农业养殖4.0体系,大量采用先进、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为打造“数字圣农”奠定了基础。2024年,圣农集团实现种源培育、饲料供应、畜禽养殖到食品加工的全链条数据贯通,有效降低物料成本、人工成本,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筹谋转型
“突围战”
在“成本革命”和周期波动的双重冲击下,各大农牧企业不得不重新思考未来的方向。对于头部企业而言,继续控制成本、布局全产业链、发挥数智化优势、寻找新的增量市场是这场博弈的关键。
身处养猪业这片红海市场,温氏股份不仅成功实现了差异化竞争,更通过一系列创新模式,构建了独特的“产业升维系统”。“公司+农户”如今已迭代到3.0版本,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改造,重新定义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3.0版本中,温氏股份引入了物联网技术,利用补贴政策,鼓励合作农户对猪舍进行智能化改造。这种模式实现了对温湿度、饲料投喂、疫病监测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控,进一步提升了猪舍的数字化管理水平。一个典型的应用场景是,当玉米价格波动超过阈值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分配机制,将成本压力在公司与农户之间进行合理分摊。这种动态博弈模式,不仅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也避免了传统合作模式中因价格波动导致的利益矛盾。温氏股份成功将散户养殖模式升级为高效协同的数字化生态。
同样拥抱数字化转型的,还有启动“灯塔项目”的新希望。2024年8月,新希望发布公告称,募集资金中有27亿计划用于猪场的数智化升级改造、生物防疫设施设备升级等。走进新希望的智能猪场,不仅有精准环控和报警设备在线监测、视频巡查,还引入料塔称重联网模块,实现精准饲养和饲喂异常纠偏。从饲养到称重的全流程数字化,新希望有效减少生猪饲料耗用量。
圣农充分发挥饲养加工一体化优势,将“鸡”做到极致,在自己的赛道上找到增量市场,做大做强食品深加工业务。在现有B端客户的基础上,积极拓展C端餐饮渠道,线上入驻京东、天猫、美团买菜等电商平台,线下与大型连锁超市合作。2021年开始,圣农又瞄准预制菜,成功打造出“脆皮炸鸡”“嘟嘟翅”“霸气手枪腿”等多个年销售过亿的单品,在传统养殖之外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圣农2024年财报显示,食品深加工板块销售收入70.10亿元,同比增长9.63%;销售深加工肉制品产品31.69万吨,同比增长6.32%。加工肉制品销售收入增长明显,成为圣农营收的核心增长动力之一。
上一篇:
下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