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穷人银行”登陆海南遭遇水土不服 |
放贷金额小、还款方式烦琐,试点一年半,仅放贷70人
|
|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12月01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
作者:郭任旭
|
|
在孟加拉发展成功的“穷人银行”,却无法得到海南农民的认可。□图/红枣 |
|
|
□本报记者 郭任旭
“格莱珉模式?”对于很多农民来说,这个新名词,既陌生,又拗口。但是,它却被视为目前最成功的农村金融模式,创始人尤努斯还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拥抱穷人,每一个贷款者都是诚实的!”2008年4月,海南琼中作为格莱珉在中国的首个试验田,试图让贷款亲近农民。但一年半后,全县贷款人数仅有70人。这次,是农民没有敞开怀抱。 “只要女的参加,他们想干啥?” 格莱珉是一家孟加拉银行名称的音译。今天,这个名称已经成为一个符号,那就是给穷人贷款,包括农民,甚至乞丐。1979年,孟加拉经济学家尤努斯首先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创立了格莱珉分行,开始为贫困的孟加拉妇女提供小额贷款业务。30年后,格莱珉银行已经拥有近400万借款者、1277个分行。更令人吃惊的是,在这个庞大的贷款业务中,还款率高达98.89%。这质疑了传统的信贷观念:穷人小额贷款风险高? 2008年4月,中国首个格莱珉小额贷款试点在海南琼中启动。长征镇什马村居民黄彩霞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们到村里宣传,好多人都想申请哦。”黄彩霞回忆当时的热闹场面。经过一番程序,6月初,黄彩霞拿到了第一笔贷款,2000元。 对于这种新鲜的贷款方式,黄彩霞充满好奇。她在村里开了个小卖部,由于资金周转快,很快还了第一笔贷款,并再次贷到3000元。到2008年12月,黄彩霞的3000元贷款顺利结清后,这次,她的贷款金额上升到了6000元。贷款金额的上升曲线,正是格莱珉模式的一个要点——只要按时还款,农户的信用度会不断上升,贷款金额也相应提高。 然而,一个不好的苗头在什马村显露出来。在格莱珉模式中,贷款主体是妇女。在孟加拉格莱珉,400万借款者,96%都是妇女。这一规则被严格复制到了海南琼中。“妇女是家里理财的,节俭,用钱也有计划。”琼中农信社信贷部经理王康理觉得这种设计有利于银行控制风险。 但是,在中国农村,这种观念能否被广泛认同?“很多妇女愿意申请,但丈夫不同意。有人不理解:‘只要女的参加,他们想干啥啊?’”疑虑之下,尽管现场热闹,什马村最终只做成了10个贷款者。“可能要些时间接受吧。”一位贷款者表示。 生产周期无法满足还款要求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格莱珉模式显现出更多的水土不服。 作为一种免抵押和担保的贷款方式,按周期等额归还本金是格莱珉模式的关键。在孟加拉,借款者被要求每周归还一次本金利息。一方面,银行帮助农户做好还款计划,培养信用意识;另一方面,银行得以及时控制坏账风险。在琼中,贷款者同样被严格要求“每两周还款一次,本息分25次还清。” “手续太麻烦,再说赚钱哪有那么快?”如今,黄彩霞显然不再有一年前的热情,“下个月把6000元结清,就不贷了。” 实际上,黄彩霞开小卖部,资金周转还算比较快。对于更多农户而言,生产周期更难适应等额还款的要求。长征镇黎毛村支部书记刘大川结合本地产业为记者做了一番分析。“种桑养蚕,算是周期快的吧,但起码也要四个多月才能有收成。要是种槟榔,没个六七年,哪有收成?更关键的是,农产品有市场波动,如果短期行情不好,怎么还款?” “按照4000元贷款算吧,两周就要还160元本金,还有8元利息。对于普通农户来说,这还是有些困难的。”格莱珉琼中项目部负责人黄茂桉介绍,“拖欠一两期还款的现象非常普遍。” “我们不像孟加拉,很多贷款者都做手工业,资金周转快。”王康理道出了问题的关键。而对于什马村的贷款户而言,频繁的还款已经让他们难以接受。“大部分人已把贷款结清,剩两三人下个月也要全部还完,不再贷了。”黄彩霞告诉记者。 农户分散贷款热情不高 在孟加拉,格莱珉模式的中心枢纽是“五人小组”。由临近5个贷款者自由组成贷款小组,然后,再由5-10个小组组成一个中心,举行中心会议。小组成员的贷款要求通过小组长在中心会议提出,由中心主任等审查核定。 与联保不同,这些组员并不承担连带担保责任。但如果小组成员出现坏账,整个小组的信用都要受影响。这种人情和道德压力的约束,被视为孟加拉格莱珉小额贷98.89%高还款率的保证。 但在琼中,困难同样存在。“孟加拉1000多人一个村,但在琼中,100户的大村没几个,很多都是十来户。要找5个人同时贷款,比较难。”黄茂桉告诉记者,截至2008年底,格莱珉琼中项目部建起了21个信贷小组,贷款家庭共105户。这个数字实在有些寒酸。 黎毛村就是黄茂桉说的小村,全村只有28户人。“格莱珉贷款?在海口学习时听说过,但是在黎毛村,没听过有人贷。”村支书刘大川告诉记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村民不需要贷款。“村里14户村民在农信社有贷款,金额都在一万元左右。格莱珉模式只贷2000元,能干啥?要种桑养蚕,盖个蚕房就要近万元。” 2008年,《海南金融》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在孟加拉“格莱珉模式”实践中,大多鼓励农民就其所掌握基本技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商业流通,以实现温饱。在王康理看来,琼中与孟加拉在产业层次和贷款用途等方面不同,贷款金额应该更大。而三亚市农信联社主任蒲为寿此前则直接对媒体表示:“三亚的农民对5000元以下的贷款兴趣不大,所需资金额度一般在2万元左右。” 在上述因素之下,琼中的格莱珉小额贷款试验并未如预期般红火。高峰时,贷款客户也仅为125人,共25个小组。截至2009年11月末,这个人数已经减少至70人14个小组。 “一小通”:格莱珉模式本土化 格莱珉本土化势在必行。2009年初,海南农信社推出“一小通”小额贷款。 “其实是格莱珉模式的升级版。”王康理告诉记者。所谓“一小通”,依然是通过五人小组开展,但是第一次贷款的金额由2000元上升到5000元,按时还款的,以后贷款可以翻倍到1万、1.5万甚至2万。而还款周期,也由原来的两周归还一次本金利息,改成两种选择:整贷零还和整贷整还。后者,农户可以选择到期一次性还本,而每月只象征性归还一次利息。 新产品比格莱珉更受欢迎。半年多时间,“一小通”贷款客户已累计达到265户。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格莱珉模式下已经还款的50多户,大部分也转到了“一小通”。“5000元,一些客户本来不要。现在,为了能够拿到一万多的贷款,他们也过来了。”表面上,是更大的贷款金额起到了作用,但背后同样是格莱珉模式的理念——只要贷款按时归还,就有良好的信用记录,贷款金额也能随之增长。 格莱珉模式带来的,还有借贷双方关系的转变。“每两周要走访五人小组,大家凑到一起聊聊。熟了,更有利于控制风险。”黄茂桉解释。而对于农户而言,虽然对两周还款的方式有所不满,但对于信贷人员上门服务,则很认同,“以前,农信社贷了款理都不理,我们怎么会积极还款呢?”在孟加拉,为了拉近借贷双方的关系,格莱珉银行要求信贷员不准穿皮鞋去村里放贷,避免让客户觉得信贷员高高在上。曾几何时,这种“以客为尊”只是大客户享有的待遇。 官方同样出现了类似观念,琼中县金融办负责人丁杰一脸严肃,“如果农民信用不好,那就是我们没有做好工作。” 格莱珉升级为“一小通”后,原先格莱珉逐渐收回本金的风险控制手段被彻底切除。在黄茂桉看来,这对风险控制非常不利。“我们去宣传‘一小通’,首先向客户介绍‘整贷零还’的还款方式,实在不行了,再告诉农户,还能‘整贷整还’。结果,农户都选择后者。”未来怎样,黄茂桉现在还无法想象。很显然,“一小通”并没有为格莱珉模式的本土化画上句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