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评论/读者之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应形成合力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2年09月27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制度反腐无力,而是因为网络反腐大出风头,激发起一些机构或官员的偏见,甚至是打压。其不是将网络反腐视为同道,不是与民众合作反腐,而是面对民众的举报,消极塞责。这将使公民监督受挫,并进而动摇民众对网络反腐的信心。
  近日,因在车祸现场微笑走红网络并被曝拥有多块名表的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落马(见9月22日《南方农村报》)。
  杨达才的落马当然是网络反腐的又一次胜利,但是,舆论对于这一事件却保持了谨慎的乐观。人民网刊发的一篇评论就将杨达才事件形容为“墙外扔砖,砸到谁算谁倒霉”。像周久耕一样,杨达才抽名烟、带名表,这些明摆着的腐败不是靠既有的反腐机制,而是靠网民来发现,确实令公众对制度反腐信心不足。
  常态反腐、制度反腐当然值得期待。假如,有一天,像杨达才这样的官员,不是靠人肉搜索而露出马脚,而是制度反腐主动出击,进行调查,并将腐败官员拿下,这样制度反腐或许才会真正体现出其应有的威力。
  可是,这种理想状态的制度反腐并不会自动到来。尤其是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各方利益盘根错节,一些方面的制度改革停滞,明显动力不足。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来自网络反腐等公民监督的倒逼,也是继续完善制度反腐的重要动力。
  在杨达才事件当中,从网友发现5块名表,到接连被搜索出第6块、第7块乃至11块名表,网络反腐早就“过了河”,而陕西纪检部门如果还在那里“摸石头”,肯定就说不过去了。杨达才落马充分展现了网络反腐和公共舆论的倒逼作用。
  就此而言,大家也不必对网络反腐低看三分。实际上,近年来,从周久耕到杨达才等一系列的贪官落马,网络反腐其实早就不是孤立的个案。在网络反腐中倒下的贪官,级别也从周久耕这样的科级官员,到了杨达才这样的正厅级。
  网络反腐的威力随着公民社会的成长而与日剧增。公民的崛起必然会带来公民监督作为第四种权力的崛起,从而改变社会固有的权力分配结构,并塑造新的秩序和平衡。
  正是因为网络反腐对官员抽烟、穿戴的敏感,而令诸多官员对天价烟心生忌惮,名表也成了敏感词;正是因为网络反腐对一系列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个案的持续关注,才带来了“三公”经费公开等预算公开方面的制度进步。
  杨达才落马其实不是表明这个社会在某种偶然里边转圈圈,恰恰证明以网络反腐为代表的公民监督大有可为,而且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在这样的一种趋势之下,制度反腐也必将逐步改进、完善。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的纪检部门正在学习奢侈品知识,这其实就是响应民意的举动,也是制度反腐与时俱进的体现。
  因而,真正值得担心的不是制度反腐无力,而是因为网络反腐大出风头,激发起一些机构或官员的偏见,甚至是打压。其不是将网络反腐视为同道,不是与民众合作反腐,而是面对民众的举报,消极塞责。这将使公民监督受挫,进而动摇民众对网络反腐的信心。实际上,对杨达才事件,之所以很多媒体谨慎乐观,恰恰与陕西纪检部门一开始的消极、被动有关。杨达才事件曝光之后长达20余天没有结果,公众看不到当地纪检部门的调查进展,杨达才仍然在正常上班。
  然而,有关方面应该意识到,对网络反腐的任何消极态度,都是对贪腐的纵容。要遏制贪腐高发,让社会平稳转型,除了官方与民众的合作,让制度和网络合作反腐、接力反腐,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近年来,制度反腐成果显著,相关反腐制度的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然而,面对新近出现并蔚为大观的网络反腐,有关方面更应该积极响应民意,珍视网络反腐提供的涉贪线索,让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形成合力,令权力受到更加严格的制约。同时,公权部门也应该有紧迫感,加快推进有关反腐制度的建设,如自上而下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让更多政府部门公开预算,并且公开得更加彻底、透明。这样也就能够更加利于公民监督,网络反腐也会从中发现更多有价值的线索。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