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议 新闻背景:中秋将至,市场上出现了抢眼的“金银月饼”。两枚50克的黄金月饼,一套47620元;50克的银月饼,850元一枚。据说,这些“金银月饼”很好卖,可以开礼品、宣传品、烟酒、办公用品的发票,多为政府机关送礼所用(9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 胡印斌:不仅是“金银月饼”,事实上,大多天价商品都畅销得很。这其中,可能有服务周到的因素,比如明码标价、提供各式发票等,也可能确有销售方所言的收藏价值的因素。不过,明眼人一看便知,这些不过是表象而已。由于附加了一些工艺成本,金银月饼的单价要远比银行售卖的金条、银条贵。价格与价值不相符的“金银月饼”之所以畅销,关键还在于节日腐败的刚性需求。节日送礼,当然不排除民间亲友之间的相互馈赠,不过,这些年来,礼尚往来已经异化为权钱交易的一个温情外套。一些企业与政府官员之间,下级单位与上级单位之间,予取予求,灰色交易,送礼之风也就愈演愈烈,很难刹得住车了。临近节日,城市每每遭遇“最堵一周”,其中,送礼就是引起拥堵的一个重要因素。 练洪洋:有论者将“黄金月饼”称为“雅贿”之物,其实,“黄金月饼”何雅之有?玉器、瓷器、古玩、名人字画等多少还有点雅,黄金、汽车、豪宅、现金、有价证券等,俗得不能再俗,一点“雅”意都没有。黄金有价有市,送价值数万的“黄金月饼”和送现金有啥不同?都是赤裸裸的行贿,穿上“节日外衣”后成了“糖衣炮弹”,反而更具迷惑性、麻痹性,更容易把对方“拉下水”。许多贪官落马之后,都不认同自己节日收受“礼物”是受贿行为(哪怕堆成小山),盖因如此。 马振国:很多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怀着对节日的敬畏感来过节日,“洋节日”如此,本土节日更是如此。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过节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喝玩乐;在某些商人看来,过节就是送礼、拉关系的大好时机;在有些官员看来,过节则是自己公开或半公开收取礼物的黄金点。当国人对节日失去了起码的敬畏感,即使对节日的文化内涵了解得再多,也不会过一个高质量的节日。因为,很多节日的起源,往往包含着人们某种原始的敬畏感。如果人们对节日失去这种敬畏,节日便会渐渐沦为形式,甚至走向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