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记者眼 □南方农村报特派北京记者 苏晓璇
采访全国“两会”期间,每当谈到发展现代农业问题,无论是基层代表,还是“三农”专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资金问题。在他们看来,当下农村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仍是钱的问题。早在今年全国“两会”开始前,南方农村报举办的“给代表捎句话”活动中,就有不少读者反映,回乡创业贷款无门,遭遇资金难题。一名来自基层的全国人大代表也表示:“农民连启动资金都没有,让他们如何发展农产业?” 的确,要改变农业基础薄弱、传统小农坊生产的现状,向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俗话说得好,钱不是万能的,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当前农业发展存在的“钱荒”问题,该如何破解?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有赖于国家的财政投入。因此,公共财政资金应向农业倾斜,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给予政策优惠并落实到位,如贴息贷款,降低贷款门槛等,鼓励农民积极发展生产,形成规模效益。 二是实施土地确权。农村缺少资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土地迟迟未能确权,进而成为资本。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当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土地权益。土地确权,农民手中的资源无法实现最大的效益,资金瓶颈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而一旦产权明确,农民的土地和房产可以上市流转,可以抵押贷款,资金难题必然得到缓解。 三是推动资本下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尽管资本下乡可能带来一些诸如损害农民利益等不利因素,但许多农民还是很欢迎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因为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规模、技术、设备,最需要的是资金。正如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所言,有了资金,农村的资源优势才能得以发挥,才能谈发展,农民才能增收致富。当然,资本下乡应在充分保护农民权益的原则下进行,让农民共享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