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向我们推荐或自荐“南粤好村医”! 请联系:苏记者(13751740457) 江记者(15915766951) 朱记者(13927367303) 邮箱:sxx814@126.com 广东乡村医生QQ群232775407,欢迎村医加入!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郑国枢的诊室门口挂有三块牌子,从上至下分别是:“一壶堂”第四代传人郑国枢诊所、揭阳个体医生诊所、揭东县地都镇枫美村第八卫生室。这样的排序似乎透露着他对自己身份的定义,首先是中医世家之后,也是具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的个体医生,而不仅仅是一名乡村医生。 作为一名祖传中医师,郑国枢一直把传承中医文化当成自己的职责。从医半世纪以来,他承袭祖辈经验,以传统中医的辨证施治服务于农村群众,专攻疑难杂症,屡见奇效。 中医治疗◥> 延续绝症患者生命 郑国枢认为,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宏观调控,“当代疑难病在遭遇西医治疗瓶颈,束手无策之时,犹可从中医一搏。”多年来,他用传统中医特色疗法救治了多个濒临绝境的患者,延续了他们的生命。 几年前,汕头的麦叔查出晚期肺癌,一侧肺部大面积粘连。经历6次化疗之后,他的身体状况降到了冰点:喘不过气、不断干咳、痰中带血、胸闷、背痛,医院方面说最多只能再熬一个月。经人介绍,麦叔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郑国枢,调理一星期后略见起色,遂坚持随诊数月。之后,麦叔竟恢复到能够送孙子去上学,重拾天伦之乐。一年之后,麦叔因不慎感染,沉疴复起,没能挽回生命,但其家人已觉无憾。 “肿瘤的治疗效果着重看生存期。对肿瘤患者来说,能够将性命延长,就是最好。”郑国枢指出,凡是肿瘤患者,大部分身体都很差,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既要驱邪,更要扶正,这正是优势所在。 2007年,时年27岁的蔡生检出鼻咽癌晚期并肝转移,因无钱做放疗,找到郑国枢,希望用中医治疗。郑国枢察患者左侧耳下肿物坚硬如石,推之不移,鼻涕稠黄,痰多口干,便以和肝活血、软坚散结之法,处丹栀逍遥散合清气化痰丸加减,配合自家秘制药消瘤丹、袪毒散以及成药新癀片服用。 服药近一个月,蔡生的症状有所好转,便坚持随诊,至今已有6年。期间,蔡生病情一度告急,不得不去做了3个月的化疗,尔后继续中药调养,现在整体状况良好。令他更为感激的是,郑国枢时不时致电关心他的病情,还几次减免了他的医药费。 毕生追求◥> 传承中医传统文化 今年70岁的郑国枢,是揭阳“一壶堂”的第4代传人。“一壶堂”为其曾祖父郑勤记在清朝同治年间开设,世代相传,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郑国枢的父亲郑树林从21岁就开始行医,直至83岁临终前10天还在为前来求医的病人诊治,因其“简、廉、易、便”的治病原则,被人称为“平民医生”。 在家庭的熏陶下,郑国枢自幼就对中医抱有浓厚兴趣,少年时已熟记《方志歌诀》、《伤寒论歌诀》等10多部家传的中医歌诀。他一边跟随父亲临床诊病,一边潜心研读《内经》、《伤寒》、《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古籍,后于1962年起开始独立行医。上世纪80年代,经过深造,他获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 一生都在乡村行医的郑国枢认为,农村患者多经济不宽裕,尤其是碰上大病便一筹莫展。中医便廉有效,在农村可发挥大作用。因此,他效法扁鹊,不谋专技,而随病患所需看诊,内外妇儿诸疾皆不拒。现在,为方便潮汕四市的群众就诊,他还在汕头市开设了“一壶堂”分诊所,周末出诊。 “一通岐黄百世业,壶满芝露万家春”,这是“一壶堂”的祖训,也是郑国枢的宏愿。他说:“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我毕生的追求,我希望家学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令他欣慰的是,儿子郑仕义不负期望,在医科院校毕业后继承祖业,成为“一壶堂”第5代传人,独立执业也已有20年。 ■爱好 练书法以修身 在潜心研读中医经典著作的同时,郑国枢涉略广泛,崇文尊道,沿袭了中医人博闻广志的优良传统。在他看来,“医非儒不精”,历史证明,有文化底蕴的中医人往往更易成为名医。因此,他一直颇受文史熏陶,也关心政事,平日里有感而发,便寄情于诗文,常有作品发表在某些民间协会的期刊上。 书法是他的另一个爱好。“练习书法,不仅是为陶冶性情,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认知。”平素他临摹最多的是颜体,为求真迹,他还专门跑到西安碑林近距离临摹。如今,他的书法也自成一格,有一幅楹联作品还镌刻在了汕头市澄海区的塔山风景区。 如今,郑国枢仍坚持用软笔书写处方。惯于自我总结的他,每日都会将典型病例汇入医案和日志,至今已经积累了大约50本医案和200本处方。南方农村报记者发现,他的任何一本手记,其实都是一份相当漂亮的书法作品。 这是郑国枢明志字作—— 《永做铁杆中医》 悬壶济世五十年,年届古稀学不闲。 家传五代依祖训,良医同比良医贤。 内难伤寒金匮读,秘传验录方歌研。 他病视成自己病,危疾转安我才安。 养心保健治未病,扶正祛邪顾本源。 不离不弃不怕苦,劳心劳力穷也甘。 但愿世人多康健,铁杆中医不改弦。 勉望同仁献绝技,万邦疾恙中医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