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1版:乡村医生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点评医改——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被忽视”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02月27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苏晓璇

  他是一名个性官员,以敢言著称;他是微博名人,拥有300多万粉丝;他对医改有着深入的思考,常与网友交流。他是@医生哥波子。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苏晓璇

  日前召开的国家卫生计生工作会议透露,2014年医改的工作重点仍是公立医院改革,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重中之重,同时提出要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对此,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廖新波指出,公立医院改革必须回归公益性,而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服务能力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2月21日,他接受南方农村报记者专访,从公立医院改革、基层医疗卫生建设等方面畅谈医改。
点评医改成效◥>
看病还是难还是贵

  南农:我国自2009年实施医改至今4年多,对于其成效有较多争议,大部分人认为还是没能解决实际问题,甚至有人认为看病更难更贵了,您能否对这几年的医改进行一个点评?
  廖新波:医改四年多,成效是有的。怎么样来评判,我认为要从患者和医生两个角度来看。医改的任务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如今在患者看来,看病虽然有了一定保障,但还是贵还是难,甚至更贵更难,这是现实情况;从医生的角度来说,他们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提高,只是工作强度加大了,精神压力也重了。可以说,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有更多需要努力。
谈公立医院改革◥>
回归公益性保基本

  南农:从目前的情况看,公众普遍对医院存有较大意见,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廖新波:目前我们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现状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基层医疗体系,包括一级、二级医疗服务机构能力不足,不能担负起初级卫生服务的功能;其次是全科医师队伍“守门”难。大多数病人无序流向大医院,尤其是高级别的医院,城市大医院不得不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任务,此举导致医疗卫生资源的极大浪费;再就是由于各级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形成了各自独立、相互竞争的格局,造成医疗行为的扭曲,淡化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损害了医疗服务体系的运行效率。要创收的医院,是很难让老百姓满意的。可以说,中国既有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框架已经名存实亡,丧失了其所应具有的功能组合。
  南农:您认为当下公立医院改革应该如何发力?
  廖新波:公立医院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公立医院是做什么的?为谁办的!公立医院应该强调公益性,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核心。但在目前政府不投入的情况下,公立医院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走向市场化,提供了超出基本医疗服务的“所有的医疗服务”。所以首先应该建立稳定公平的投入机制,让政府为基本医疗服务买单,让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而那些非基本医疗服务可以交给社会资本,交给民营医院。其次是要调动医生的积极性,让医生的劳动价值得到体现。像我们目前正在推动的医生多点执业,让医生自由流动,有助于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也能缓解看病难问题。
  南农:现在有不少人认为医生医德缺失,都向钱看齐了,有人就呼吁,公立医院改革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医德教育,您怎么看?
  廖新波:医德教育应该加强。但我认为这种说法对医生有失偏颇。在这个世道,有谁不为钱而工作呢?当然人们认为医生不该这么势利,但如果医生的收入就靠那么几块钱的诊金,能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吗?这本身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人们质疑医生的行为,是因为不知道目前公立医院是如何运转的,知道了,或许就能理解了。
谈基层医疗建设◥>
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南农:公立大医院总是人满为患,但基层医院却面临生存危机,不少卫生院和卫生站都反映病人越来越少,您怎么看这种现状?
  廖新波:这就是我们政府引导缺位所造成的。如果是纯市场的观点,群众看病,尤其是有了医保,交通也便利了,谁不愿意找好医院、好大夫看呢?但其实很多病根本不需要到大医院看,像高血压等慢性病。问题就是政府的基本医疗工作没有做到位,基层医院的基本能力建设远远没有达到群众的需求,起不到“守门员”的作用。可以说,医改提出的强基层、建机制、保基本未见成效。我下去调查发现,现在基层的公卫任务繁重,工作重点都放在预防上了,这是对的,但却忽视了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所以造成现在这样的情况,在基层就诊的人很少,空床率高,大多数人都往县城、市区甚至广州跑了。
  南农:基层医疗机构确实比较薄弱,人才设备都缺。您觉得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农村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
  廖新波: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不是靠先进的设备和宽敞的房子,而是靠人。没有医务人员,哪里会有医疗服务呢?以往的医疗改革过于注重三级医院,大医院的无限扩张导致基层医疗资源被不断的蚕食,一级医院、卫生站的病人甚至医生都被大医院拉走,基层医疗机构人去楼空。像广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加强农村基层卫生院的建设,但时隔30年,基层医疗服务仍然没有明显的起色。我今年走访了粤北一家卫生院,发现人员流失严重,一年间招了5人走了3人。要改变这种现状,核心应该是加大对基层人才的投入,建立良性的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这方面政府要主导好。
谈就医观念转变◥>
医患应是战友关系

  南农:近几年,医疗暴力事件屡有发生,医患关系如履薄冰,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廖新波:造成医疗纠纷呈爆炸性增长和医疗执业环境恶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法学界对医疗行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没弄明白,即定性不准;二是医疗投入不足,且医疗资源配置不公,医疗风险保险机制缺失;三是整个社会缺少宽容。
  我觉得应该这么看待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医患不是上帝与天使的关系,也不是朋友与亲人的关系,算战友的关系比较恰当,否则会误导民众走向极端。医学的研究在不断进行,对很多生命与疾病的发生规律虽然有所了解,但是我们的手段仍然有限。只有医患互相理解支持,才能共同认识和战胜疾病。
  南农:您认为,该如何引导基层群众树立正确的求医观念?
  廖新波:现在群众的求医观念也应转变。有了医保以后,一些病人不管大病小病都喜欢住院,因为可以报销。其实很多病都不需去大医院,也无需在大医院住院。像一些慢性病和康复治疗,完全可以在基层医院治疗,治疗的费用低,报销的额度也更高。为什么看病贵,不是治疗手段不适合,而是治疗的层次不适合。当然,病人下沉也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同时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能放心留在基层看病。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