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21版:文化室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被细节打败的间谍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05月08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一提起“间谍”,人们就会联想起那些在暗中偷窥、窃听的电影角色。事实上真正的间谍都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善于伪装,一般人是很难识破他们。在英国有一条铁的原则,叫“间谍是最高级的知识分子,非绅士不可为”。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微小的细节就有可能使一个间谍露出马脚。
听懂德语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反间谍机关在农村收审了一个可疑分子。此人自称是比利时北部的一个农民流浪汉,他的言谈举止和眼神,使法国反间谍军官马罗尔认定他是德国纳粹间谍,只是没有证据。马罗尔希望通过审讯来找出其破绽。他首先提出的问题是:“你会数数吗?”这个问题很简单,流浪汉用法语流利地数数,没有一丝破绽,甚至在说德语的人最容易说漏嘴的地方,也说得极熟练。马罗尔只好让卫兵送他回小屋去。
  过了一会儿,有人在屋外燃起火来,哨兵用德语大声地喊:“着火了!”流浪汉无动于衷,仿佛听不懂德语,照样睡他的觉。后来,马罗尔找到一位农民,和流浪汉谈论起种庄稼的事,这流浪汉谈得头头是道。看来用这些方法来判断是不行的,马罗尔只好另想办法。 
  第二天,流浪汉在被押进审讯室的时候,显得更加沉着平静。马罗尔正在非常认真地审阅一份文件,并在上面签字,然后突然抬起头来说:“好啦,我满意了,你可以走了。先生,你自由了!”流浪汉听了,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好像放下一个沉重的包袱,高兴地笑了。这时,马罗尔也笑了,他终于识破了眼前这个流浪汉是德国间谍。因为他刚刚说的是德语,而这流浪汉听懂了,无意间暴露了身份。
弹敲节奏
  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天上午,苏军司令部里一片紧张忙碌。上级工作组正在认真听取司令部详细的工作汇报。汇报中,工作组人员不时地插话提出一些未来作战中可能遇到的紧急情况,以及如何处置等问题。
  司令部人员胸有成竹,应对如流,工作组的领导听后不住地点头。也许是工作组人员感到太满意、太高兴了,一位随员竟无意中像弹钢琴一样用手在桌面上习惯地弹了几下。这无意的笃笃声,引起了旁边一位苏军参谋的注意。他听出了这弹敲的节奏,不是一般的胡乱敲弹,而是德军《胜利进行曲》的鼓点。他警惕起来,起身表示歉意,借故离开了司令部,迅速将自己的发现向指挥官作了报告。指挥官根据他的报告,采取了紧急措施,扣留了工作组的全部成员。
  后经查实,这些自称为上级工作组的人员,竟是将苏军一个检查作战计划的工作组俘虏后,冒名顶替而来的德国间谍。 
钉错纽扣
  在美苏冷战时期,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几乎是无法混迹于苏联的。因为苏联实行身份证制度,无论什么情况,只要没有身份证件,就不许乘火车,也不能住旅馆。1947年,一个接受了美国训练的白俄人,利用伪造的身份证巧妙地混过了警戒线。可是还没等他潜入到目的地,就在一个村庄的旅店里被捕了。
  当时一般苏联人随身所用的东西,哪怕只是一块布,都是苏联造的。这个白俄人全身上下穿的也都是用特意搞到的苏联布料做的。但是因为缝制衣服的是个美国人,钉扣子的方法是两对扣眼钉成平行线,这与欧洲十字交叉的钉法明显不同。他就这样暴露了间谍身份。
       □据《科学24小时》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