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9月26日报道,位于河源的连平、和平、紫金三县部分高中违规向受训学生收取军训费、住宿费、交通费等,并存在军训科目缩水的问题。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到秋季开学前后,有关军训的种种花边新闻便不断为舆论场增添许多沸点;与此同时,名目繁多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也会“如约而至”,成为让不少家长眼中既烦又恨却久治不愈的“牛皮癣”。而当某些地方的军训乱象与教育乱收费问题出现交集的时候,释放的便不仅仅是“热点+热点”的新闻叠加效应,更有人们对教育乱收费无孔不入、花样翻新的忧虑和无奈。 大中学校对新生开展军训,是依据《国防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防意识和军事知识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坚强品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军训可以被某些单位和个人当作中饱私囊的特殊工具,更不意味着军训可以成为整治教育乱收费问题的的法外之地。那些打在军训头上的“小算盘”,恰恰是对这一严肃环节的公然亵渎;教育部等五部委明令禁止收取军训费等费用的文件,则为斩断伸向家长口袋的贪婪之手提供了法制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特别是在反腐倡廉之风劲吹大江南北的背景下,河源市教育主管部门和部分学校对治理教育乱收费最新文件精神“一问三不知”,便不仅仅是简单的怠政失职,更是对加重学生和家长负担一种“可怕”的习惯和漠然。 教育乱收费问题年年曝光、年年规范、年年治理,却难以真正摆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现实尴尬。其中最大问题自然在于在商业化模式中愈陷愈深和在产业化歧途上愈走愈远的庞大教育躯体。而更为关键的症结却是,在中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作为特殊公共产品,对于千千万万家庭来说,是一种与供给方很难平起平坐讨价还价的绝对“刚需”。尤其是在总量供给不足且分布并不均衡的情况下,需方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激烈争夺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供方市场秩序混乱的现实。因此,面对教育乱收费问题,即便顺着政府规范管理之手所指的方向远远望去,公众所能看到的,也不过是一场并不对等的博弈--在孩子前途和与之紧紧挂钩的升学率面前,校方种种雁过拔毛的违规行为,只能被众多家长当做必须缴纳的“额外学费”。 就在教育“刚需”这根弦被越绷越紧的同时,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沉重步履中,在一些地方,部分公办学校和私立学校却正在分别走向过度行政化和过度商业化两个极端。而为这两种发展偏颇最终“埋单”的,还是家长们的荷包。过度行政化,让公办学校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本就“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更加模糊与暧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监管公办学校办学行为时总是难以摆脱“教教相护”的嫌疑。而一些民办学校虽然拥有更多办学自主权,却将商业利益凌驾于一切之上,为了从教育产业中切到更多“蛋糕”,不仅视法治底线于不顾,更将市场规则作草芥,一方面公然违规或超合同约定收费,另一方面则“货不对板”,招生承诺大大缩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论姓公还是姓私,都必须先行“师道”,再问“钱途”。治理教育乱收费,根本之策在于教育供给以增量、提质为方向,在于教育改革以放权、均衡为指归。而当务之急,则是搭上反腐肃纪这趟时代列车,加大执纪执法力度,发现一起曝光一起,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让乱伸手者无处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