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议 | 新闻背景:记者近日采访了多名在京高校学生发现,部分学生为了“任性”血拼,不仅办理了银行信用卡,还在网上注册了各类消费信贷平台账号,有学生每月的生活费几乎都用来还款。同时,这一新生事物也引发诸多质疑(11月11日《北京青年报》)。 然玉:真相总是令人遗憾,网贷平台和大学生客户,谁也不是谁的天使,反倒可能会成为彼此的噩梦。现实的荒诞在于,诸多的网贷平台为了吸引大学生,往往祭出一套鼓动性的“青春劝世说”。诸如“我的未来我做主”、“梦想并非遥不可及”一类的营销说辞,一再撩拨大学生们的消费冲动。于是,在一片“享受当下”的狂欢盛宴中,原本正常的购买行为,也令人担忧了。 刘勋:设置超低门槛给大学生群体发放消费贷款,很大程度上是误导了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观,超前消费、透支消费的理念极不利于大学生群体培养健康消费的价值观。巨大的还贷压力,不仅会加重家庭负担,而且会迫使某些大学生误入歧途、荒废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从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繁荣的角度来看,放弃资产和信用标准的大学生网贷消费现象影响着金融安全,甚至成为引发各种银行坏账、扰乱金融秩序的隐患。 张松超:大学生网贷消费的物品,很多不是生活必需品,而仅仅是趁着打折,去买很多可有可无的东西。他们打着“省钱”的旗号去血拼,把网贷的最高限额刷到极限。试问,这是理性消费吗?当然不是。那么,不理性的消费行为又怎么能培养理性的消费习惯呢?再者,大学生网贷消费后,囿于还款压力,会严重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 杨雄:大学生网贷消费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本身不具备还款能力,贷款消费后最终还是要向家长“化缘”;其二,大学生流动性强,容易造成违约后催收困难。另外,大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消费人群,该群体虽然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但是在经济和生活上又没有完全独立。因此,大学生网贷消费,监管不应失位。 何勇海:网贷或许是“天使”,同时也可能是“魔鬼”。对此,大学生要有清醒认识,不仅要提升责任意识、信用意识,理性网贷,理性消费,而且要学会“货比三家”,仔细辨析各个信贷平台的贷款金额、利息水平、违约赔偿等条款再做选择。有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网络贷款分期购物的监管,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王学明:大学生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这本身并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其一,高校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学生过度消费甚至负债消费观念必须予以纠正。其二,银行在为大学生办理信用卡时,要严格把关,并加强对大学生在信用卡使用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合理用卡消费。其三,对家长来说,要对孩子的开支情况加强监管,切莫对孩子任性消费的行为听之任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