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彭文斌 林惠芳
熙熙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前段时间跟爸爸妈妈回老家,跟其他小朋友又玩疯了。两天后,熙熙小便时发现尿液有点红色,便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后吓了一跳,赶紧带他去医院检查。 医生在详细了解情况后告知,由于熙熙目前无特殊不适,考虑是剧烈运动后的一过性血尿,建议多休息多喝水,2天后再回来复查。2天后,熙熙的尿液颜色终于恢复正常,同时复查结果也显示无异常,妈妈这才松了一口气。 无症状“血尿”可自愈 正常小儿尿液的颜色是无色透明或呈淡黄色,里面含有微量蛋白及少量红细胞。当孩子无故出现“血尿”,或是在尿常规检查出潜血为“+”时,家长就慌了,担心孩子身体出什么大问题了。 对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医师谢丹宇表示,当发现孩子尿液颜色发红时,家长不必惊慌失措,应先排除一下,孩子在拉出“血尿”前是否有过以下情况:是否吃了某些含有颜色的食物或蔬菜,如红色火龙果、黑莓、苋菜、甜菜等?或者是否服用了一些能使尿液呈现红色的药物,如利福平、铁剂等?孩子是否伴有尿痛、尿频、尿急、头晕、头痛等症状?如果孩子情况良好,应在停食某些可能导致尿液变红的食物或药物后,观察一段时间,看尿色是否能恢复正常。 一般来说,对于活动量比较大的小孩,如果除了尿色呈红色外,并无其他特殊不适,有可能是剧烈运动所致的血尿。因剧烈运动时,肾小球血流量减少,毛细血管壁上的内皮细胞因供血不足导致排列位置改变,造成细胞间隙增大,红细胞有可能通过这些增大的间隙逃逸,从而出现“血尿”的现象。这种“血尿”是一过性的,充分休息后一般可消失,对身体影响不大,家长无需担心。 另外还有一种常发生于学龄期的“血尿”,特别是身材较瘦弱的儿童,在身高迅速增长、腰椎过度伸展时,由于左肾静脉受压引起血液动力学改变而致左肾出血,可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反复发生,同时伴有左侧腰痛,但无尿蛋白等其他异常,这种现象称为左肾静脉受压综合征,俗称“胡桃夹”现象,可借助超声明确诊断。这种“血尿”通常也会随年龄的增长慢慢消失,家长同样不必太过担心。 出现血尿常见的六类病 但是,如果孩子血尿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又伴有尿痛、尿频、尿急、头晕、头痛等症状时,则需要进一步检查。谢丹宇指出,引起小儿血尿的疾病情况多见以下几种: 1.泌尿系统感染。小儿除血尿外,通常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刺激症状,小婴儿还可表现为发热、拒食、排尿时哭闹等。对于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血尿,可通过“尿培养+药敏”明确诊断是细菌、病毒、支原体、霉菌还是寄生虫等所引起的,以便对症下药。 2.结石。泌尿系统结石可造成尿路的血管壁破裂出血而形成血尿,肾、膀胱、尿道结石均可引起血尿。因结石而引起的血尿,患儿在排尿时通常还可伴有上腹或腰部的绞痛,必要时应接受手术治疗。 3.急性肾小球肾炎。有些患儿在感冒之后也会发生血尿,这是因为感冒病毒侵袭时,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身体中的病毒抗体与病菌结合成一种免疫复合物,随血液循环到达肾脏,最后沉积到肾小球而引起急性肾炎。除此之外,链球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等,也是诱发肾炎的常见原因。急性肾炎患儿排尿时一般不会疼痛,但可伴有发热、尿少、尿中有血或蛋白尿(即尿中泡沫增多)、浮肿等,患儿常因浮肿而被送到医院治疗。 4.肾损伤。小儿肾脏组织比较脆弱,受到强外力作用时,容易出现肾挫伤、肾裂伤、肾蒂损伤等。肾损伤患儿以血尿为最常见的症状,并多伴有腰腹部疼痛。除了外伤,药物也可能造成肾损伤,这多是人为因素所致,如家长喂药过度,儿童可能因血药浓度在短时间内过高而出现血尿。因此,家长们在给孩子用药时应注意遵医嘱执行,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症,如果因疾病需要使用肾毒性药物时,也应注意监测肾功能。 5.肾型紫癜。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其中,肾型紫癜常见于过敏性紫癜的急性期或恢复期,在皮肤紫癜还不明显时,往往容易被误以为是肾炎或肾病。发生肾型紫癜时,肾脏改变多为局灶性肾小球病变,临床上可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及蛋白尿。 6.其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风湿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及维生素K、维生素C缺乏等,也可引起血尿,家长应留心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