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4版:重点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生态脱贫与产业联动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6年01月19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王伟正 汤凯锋 胡念飞

  蕉岭县步上村的郭清华夫妇在对口帮扶单位的扶持下种植柚子产业。

  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伟正
南方日报记者 汤凯锋 胡念飞 梅州报道

  梅州市五华县安流镇联新村的山地逐渐变绿了,种植近一年的3000株板栗长势喜人。
  三年前,联新村虽有山地约1800亩,但因权属分散,难以集中开发,村民无心种植。村里种植的水稻仅堪口粮,农民人均年收入4936元,为省级扶贫村。
  “让山绿起来,既要保护,也要发展!”对口帮扶的广东移动毅然发动村民耕山致富。“这里的板栗市场潜力大,我们将留下一笔发展基金,鼓励村民每年都扩大种植规模。”驻村干部张伟忠告诉记者。
  联新村只是绿色脱贫的一个代表,广东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探索将扶贫开发融入绿色发展。
脱贫与长寿产业相融合
  如何既保护好生态,又做好扶贫开发,共享绿色发展成果,成为脱贫攻坚战的一道考验。
  多年来,广东在扶贫开发中,不断探索绿色脱贫。
  三年前,来自广州南沙区的驻村干部史鹏翔入户调研时,在村里种果园的郭清华不时感叹“果园路不通、靠肩挑、脱贫难……。”经过努力,郭清华果园的路通了,新种的1000多株三红蜜柚开始挂果。估算起未来果园的收入,他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蕉岭是世界长寿之乡,也是“南岭生态区生态发展试点县”,长寿产业正成为县域经济的强大引擎。在扶贫开发中,帮扶单位注重将脱贫产业与长寿产业相互融合。
  步上村的灵芝产业,就是长寿产品的延伸。“品种来自长寿产品推介会,产品通过电商销售,今年的已经卖完了,一年就回本。”灵芝种植的合伙人黄伟权高兴地说。
  据统计,目前,蕉岭县20个贫困村共成立24个专业合作社,形成烤烟、仙草、茶叶、香芋、竹稻、黑花生、蔬菜、三红柚、甜玉米等绿色产业。
共享山水田园的升值红利
  广东贫困村大都处在生态良好的欠发达县(区),县域经济注重突出绿色发展理念。广东积极发挥旅游扶贫的经验优势,注重将良好的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提升山水田园的价值,让贫困地区群众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过去大家都说这里穷山恶水,现在来这里的人都夸山清水秀。”五华县潭下镇金石村支书李旭煌打趣地说。金石村距离县城38公里,有12个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山、散、边、穷”革命老区贫困村。“究竟发展什么好?”从驻村的那一刻起,省交通集团的驻村工作组就在思考。
  根据当地实际,村民很快达成统一意见:“发展鹰嘴蜜桃!”
  不过,在潭下镇镇委书记李雄青看来,仅仅是种桃、卖桃,未免过于简单。李雄青在谋划更大的发展——农业休闲旅游。
  金石村的扶贫开发与乡村旅游融为一体。三年来,省交通集团先后整合帮扶资金近800万元,改善村道、疏浚河道、整治文书、建设文化广场……以旅游为突破口,金石村的容村貌也很快焕然一新。
  “扶贫开发规划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结合得恰到好处!”五华县扶贫局局长朱建芳认为,从扶贫“双到”实践来看,不少贫困村通过保护生态,推动农业和旅游结合,把田园、茶园、果园等纳入公园和旅游区建设,使山水田园的价值在不断提升,贫困地区群众由此获得红利。
  金石村只是广东旅游扶贫实践的一个典型。记者在河源市和平县、韶关市乳源县、梅州市丰顺县等地的贫困村采访时获悉,以精致高效脱贫农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扶贫+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扶贫+”的模式被广泛实践。
改造危房保存客家文化
  安居乐业,是每个普通老百姓的梦想。在坚守生态底线的同时,坐落于美好生态中的贫困家园建设,也成为扶贫开发的重点。
  梅州市丰顺县埔寨镇埔西村67岁的张阿婆深有体会。阿婆最骄傲的,是村里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九厅十八井”,然而,部分房屋已成危房,墙体开裂。
  三年来,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共投入800多万元,完成危房改造85间,建立起完善的村级卫生处理和污水处理系统。如今,埔西村“九厅十八井”的客家文化不仅得到保存,还吸引了不少游客。
  “村庄美丽了,乡贤更加信任村干部了。”广州驻五华县扶贫工作组组长赵文波认为,扶贫开发是一种推动力,重新将城市里的人与农村建立紧密联系,引导城市人将乡愁转化为农村发展的推动力。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