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朱斌 通讯员 何婷
45岁的黄先生患有持续性心房颤动两年,并于一年前突发脑梗(脑中风),在省内某知名医院治疗效果欠佳。转投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就医,接受射频消融和左心耳封堵的“一站式”杂交手术,获得成功,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据了解,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主要体症为心律绝对不齐,心悸、头晕,甚至昏厥,不及时纠正心率可致死亡。 房颤并发脑中风 黄先生是广州本地人,两年前因经常心悸、头晕,在医院就医诊断为持续性心房颤动,一直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于一年前突发脑梗后在省内某知名医院治疗,效果欠佳。黄先生担心再发脑梗等并发症,慕名找到南医三院心内科周滔主任就诊。 周滔主任介绍,因心房左心耳的结构特殊,当房颤发生时,心房失去规律收缩的能力,血液极易在左心耳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形成后,可部分或全部脱落,随血流进入动脉血管,造成血管栓塞,其中最易堵塞的血管为大脑动脉,其次为周围动脉血管,一旦脑动脉栓塞,即可出现脑中风,病人表现偏瘫、失语等症状,严重者可致残或危及生命。 鉴于患者在长期口服抗凝剂基础上仍然发生大面积脑梗,经周滔主任及科里专家充分讨论后决定为患者实施房颤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杂交手术,利用当前最先进技术和策略为患者解除反复脑梗等严重并发症的困扰。 周滔主任首先为黄先生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恢复窦律后,经心脏超声及左心耳造影显示左心耳呈“菜花状”,超声测得左心耳口直径27mm,深度28mm。术中植入30mm左心耳封堵器,一次释放成功。复查超声及造影均显示封堵器位置固定,形态良好,未见残余分流,封堵手术圆满成功。患者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地行走。 单一手术存缺陷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出现射频消融技术后,治房颤一直是导管消融术为主,直到左心耳封堵术的兴起才有所改变,但两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缺陷。 “尽管近年房颤导管消融技术,可以将心房颤动心律转为正常窦性心律,是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卒中风险的重要方法,但对于高龄及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其复发率高,预防血栓事件作用有限。”周滔主任解释,为防止血栓风险,凡是有房颤的患者,既往指南建议终生服用抗凝药华法林,但服用华法林需每周查血监测体内凝血状况,这给病人的生活带来不便,且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有诱发脑出血的风险。 “以黄先生的例子来说,这类患者如果进行单次消融后,5年后脑梗复发率达80%。也就是说,单纯的导管消融难以达到彻底根治的满意疗效。”周滔主任介绍,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治疗新方法,它能使患者脑栓塞风险明显降低,并且左心耳封堵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患者将无需长期抗凝,既避免了长期服用抗凝药导致严重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又降低了中风危险。但它有个大缺陷就是不能控制心房颤动发作,无法改善患者房颤的症状。 杂交手术“双保险” 2013年,国外专家提出所谓房颤“一站式”治疗术,即通过杂交手术的办法先做射频消融,再通过胸腔镜的方法将左心耳切除,达到预防血栓有改善改善房颤的目的。2015年随着左心耳封堵术的兴起,改为先行射频消融,再通过介入的方法将封堵器植入患者的左心耳,从而降低房颤患者由血栓栓塞引起长期残疾或死亡的风险。同时,消除患者对长期口服抗凝药物的依赖性。 “相对于单一的口服抗凝药物或房颤消融,实施‘一站式’治疗后,患者在不需服用抗凝药物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良好的预防卒中效果,再结合导管射频消融恢复并维持窦律进而改善房颤患者症状,可使患者获得稳定的远期治疗效果,就像为患者上了双保险。”周滔主任表示,况且两个手术均需要穿刺房间隔,左心耳封堵术可以利用射频消融鞘管,无需再次穿刺房间隔,可以同台完成两个手术,缩短手术时间,节约手术耗材,减少费用及住院时间。 专家简介 周滔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脏监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心血管病管理分会常委、广州市青年科学家、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介入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医院协会心血管介入管理委员会委员。 擅长心血管各类疾病的诊治,对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冠脉介入、起搏器植入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有较深入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