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1版:健康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盆腔肿瘤放疗影响排便功能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7年03月09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江玲 通讯员简文杨 马腾辉


  中山六院王磊团队综合多种治疗方法缓解放射性肠病
  南方农村报讯 日前,记者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处获悉,该院结直肠肛门外科三区王磊教授团队关于放射性肠道损伤工作的学术论文再次被国际结直肠领域权威杂志Diseases of the Colon &Rectum接收。
  王磊教授团队通过改良手术吻合方式,减少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的吻合口并发症,使新辅助放化疗直肠癌患者的肛门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放疗损伤肠道
  临床统计发现,约50%的盆腔癌症患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疗,放疗已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放疗对正常肠道组织的物理性损伤,导致许多并发症,约90%的盆腔放疗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排便习惯改变,50%的患者表示其生活质量受到影响。
  前瞻性研究显示,放射性肠病患者至少有25种以上的临床症状。急性放射性肠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也可表现为便血、肛门刺痛、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急便、排便次数增多、排便习惯改变等非特异性症状。慢性放射性肠病患者在出现严重并发症前,可能会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前驱症状,最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肠道出血和肠瘘,对患者来说十分痛苦。
改良术口吻合
  王磊教授表示,对于进展期直肠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可以缩小肿瘤,减少局部复发,提高远期生存率及低位直肠癌的保肛率。从2005年起,NCCN指南已推荐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及术后辅助化疗作为进展期直肠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但放疗所带来的肠道放射性损伤引起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却是一直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王磊团队通过分析一项由中山六院牵头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数据,发现术前放疗会增加术后吻合口漏率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而吻合口并发症与术后肠道功能障碍密切相关。通过这一发现,王磊团队进一步探索改良的手术吻合方式,以减少新辅助放化疗后直肠癌手术的吻合口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的肛门排便功能及生活质量。
多手段缓解出血
  据介绍,慢性放射性肠病目前的治疗主要以缓解临床症状为目的,包括药物、物理及手术治疗三种方式。药物治疗作为缓解直肠出血的基础治疗方式,在临床广为应用;物理治疗(如内镜下激光、氩离子凝固、福尔马林等)是处理直肠出血尤其是中重度出血的主要治疗方式;手术治疗(包括转流及肠切除手术)则主要针对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肠瘘或反复保守治疗无效的中重度出血患者。
  王磊团队长期致力于肠道放射性肠病的临床与研究工作,2008年至今收治了500余例复杂的慢性放射性直肠损伤患者,病例数及综合治疗水平在国内领先。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