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能成为一股力量。 插图:魏克
|育儿经|
晚上,我到隔壁去串门。我们正说得起劲,突然邻居的女儿静静笑着叫着,把手中的矿泉水洒了一地。她的妈妈看到了,尴尬地说:“你看看地上的水,越大越不像样。去,拿拖把来,把地拖一拖。”静静理也不理,还是一个劲地把瓶里的水往地上倒。她妈妈气极了,把静静拎进了房间里,叫她去反省。
我看她走过来,说,孩子犯了错误,应该让她认识错误,怎么能这样简单粗暴地处理呢?她想了一会儿,把静静从房间里带出来,和她讲道理。静静低着头说:“对不起,我错了。”她妈妈要她把矿泉水瓶捡起来,把地擦干净,可是她动也不动。她撅着嘴,小声地求着:“你说我真棒,是个好孩子,我就做。”“明明是你做错了事,怎么还找我要夸奖呢?”她妈妈生气地说。就这一句,她的表情马上由晴转阴,大哭了起来。她妈妈赶紧哄起来:“你是我的好女儿,乖——”她这才破涕为笑,捡起瓶子,拿来了拖把。
孩子的成长需要赏识和肯定,这是大家的一个共识,因为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健康阳光。但是,赏识教育也必须有一个度,运用不当,不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诸如:心理脆弱,过度敏感,害怕失败,不能正视错误,经受不住失败,以致自卑怯懦等等。
静静之所以在自己做错了事之后,她还讨表扬,其实就是因为平时她无论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她的妈妈都表扬她,以致使她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不表扬,不做事。如此,还能怎么让孩子来分清是非对错,还怎么来让孩子健康成长呢?
以前,遇到过一个非常乖巧的孩子——笑笑。你只要一个口令“小朋友,大家请坐好”。她就能安静地坐下来,一动不动。我们都很喜欢她,只要看到她有一点小进步,我就有意识地表扬她。
按说,这样的教育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她奶奶的一次来访,却让我意识到自己错了。她的奶奶说,孩子在家里时的脾气很大,不听话不说,还振振有词地为自己狡辩,说:“就你们看不惯我,老师都夸我是好孩子呢!”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对笑笑的表扬太多了,让她觉得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以致家长批评的时候,她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而听不进不同的意见。
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减少对静静的表扬次数。在表扬的同时,指出她的不足,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努力地去改变。“静静的字写得漂亮,要是朗读也这样漂亮多好。”“静静是个懂事的孩子,要是在家里也这样懂事,那就更是一个好孩子了。”……渐渐的,她的奶奶说她发脾气少了,比以前听话了许多。
俗语说:甜食太贪,必生蛀牙。对孩子的表扬,也像吃糖一样,你必须掌握分寸:少了,难以达到激励效果;多了,也会适得其反。表扬是发自内心的真挚而深沉的情感,不适合经常使用,对自我意识不健全的孩子更要慎用。过多的表扬不仅会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听不进别人的建议;还会让孩子在被表扬的蜜罐里,变得软弱,降低其应有的受抗挫能力。作为老师,不能仅凭主观臆断来评判孩子,更不能因为喜欢,就一直表扬。每个孩子都有他可爱的地方,但也不可避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对孩子的表扬。我们要把握一个度,让它成为一股力量,推着他向前去。
□章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