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超文给患儿做检查。
南方农村报记者 方壮玮
通讯员 刘万林
肇庆市封开县龙山素有“广东小桂林”之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6月28日,在龙山脚下河儿口村的市集上,比往日热闹了许多,一场由乡村医生自发组织的义诊活动吸引了数百名村民,直到夕阳西下,义诊活动结束,记者才等到当天的采访对象——河儿口镇河儿口村第一卫生站的乡村医生何超文。
何超文今年57岁,和弟弟一起继承了父亲的卫生站。他在父亲传授的常见病、皮肤病等中医诊治技术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医学的疗法、慢病管理理念,为村民解除病痛、预防保健,深得大家信赖,赢得良好的口碑。
每当听到大家称赞时,何超文总是坚定地说,“我从1987年起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服务本来就是分内之事。”
中年回乡承父业
何超文的父亲原是当地卫生院一名医生,因村民需要来到河儿口村开设诊所。何超文和三个弟弟耳濡目染,从小就对医学充满兴趣,也跟着父亲学习简单的医术。然而,家中最后决定让四弟留在卫生站为接班做准备,老大哥何超文高中毕业后则只身来到县城打工。
由于何超文略通医术,他身边的朋友、同事生病便会先找他问问药。如果是感冒发烧等常见病,便让何超文帮他们找一两味中药服用,很快就好了。
2005年,四弟携妻儿搬迁到县城,无法长期驻守卫生站,加上老父亲年纪大了体力难支,年逾四十的何超文不忘初心,主动请缨回到家里的卫生站帮忙,圆了自己的医生梦。
自那时起,何超文才正式系统学医。半路出家的他一边跟着父亲在实践中学习,一边勤勉参加各种医学培训。不久,他从广东省食品药品学院函授班毕业,并考取了乡村医生证。
由于何超文对中、西医均有涉猎,能够“新配方、老办法”兼用,看病用药患者好评连连。看到何超文已能独自打理卫生站,他的父亲也就安心地退休,颐养天年。
治愈皮肤病顽疾
随父行医十几年来,何超文对各种常见病的诊治都了然于胸,并在诊治湿疹、斑疹及一些慢性皮肤病方面颇有心得。
同村的黎大叔3年前找何超文医好了湿疹。搬到外地居住的他近来旧疾复发,找了当地医生看了没有效果,特地赶回河儿口村找何超文治疗。
何超文见他双脚布满红斑,患处肤色加深、发黑,有转为慢性湿疹的迹象,便用黄芩、土茯苓等药物燥湿解毒,结合中药泡脚、西药抗过敏等措施。3天之后黎大叔前来复诊,情况有了明显改善,继续服药治疗一周痊愈。
莲都镇有位四十多岁的五金店老板,人称老金。几年前,老金忽然全身长红疹子,特别是手脚长得密密麻麻,痒得晚上睡不着,看了好多医生也没治好。
经人介绍,老金找到何超文诊治。何超文检查后,认为老金患的是热毒炽盛引起的红疹,就采用金银花、连翘等中药内服、外敷给他清热解毒,配合西药进行抗过敏治疗。不到10天,老金的红疹就消退了,令他十分高兴。
此后,只要老金的亲戚、员工、司机等人生病了,他都会介绍他们来找何超文,有时甚至开车亲自送他们过来。
何超文说,现在几乎每天都有找他看皮肤病的患者,不少都是以前的老患者介绍的。“医治过的人比较多,疗程也不长。每每病人提起介绍人,我都想不起是谁了。”
村医联手做公益
每当遇到一些家庭条件困难的患者,何超文都会主动为他们减免医药费。当大家夸他医德高尚时,何超文总是坚定地说,“我从1987年起就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民群众服务本来就是分内之事,也是我要努力做好的事。”
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何超文独自负担起本村500户居民的健康知识宣传,以及高血压、精神病等慢性病随诊等工作。他发现,由于村民健康意识淡薄,对公共卫生服务配合程度不高,特别是对慢性病认识不足,难以坚持长期管理,于是一直考虑如何提高村民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
2015年,何超文在一次乡村医生培训班上结识了来自南丰、莲都等几个镇的乡村医生,大家讨论起做公卫所遇到的困难,决定组建健康公益小组,通过联合义诊的形式吸引村民参与,更新村民的健康信息,同时宣传健康知识。
“我们几名医生各自发挥最擅长的技术,让村民享受最好的服务。”何超文表示,这样的形式不同于上门做检查,村民们主动前来,热情高涨,对各项公卫服务都十分配合。
义诊当天,村民张先生也被吸引了过来。张先生在附近经营一家小旅馆,平日里不爱运动,眼看自己一天天胖起来,就当是一种“福气”。经体检发现,他的体重已经超过200斤,血糖、血压等纷纷超标。
义诊结束第二天,张先生立刻回去找何超文复诊,何超文再次为他量血压、测血糖后,嘱咐他按时、按量吃药。张先生欣然接受,他说,“感谢这样的义诊活动,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体问题,也认识多一位身边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