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边村三代“和事佬”:何万祥、邓锦强、莫少文(从右到左)。
文/图 南方农村报记者 周伟龙
近期,司法部授予广东省12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佛山乐从镇沙边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榜上有名。8月8日,坐在办公室看着电脑中显示的嘉奖文件,何万祥、邓锦强、莫少文师徒三人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作为沙边村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三代专职“和事佬”,三人既是村居自治的参与者,更是该村人民调解发展历史的见证人。获得“国字号”荣誉后,72岁的何万祥高兴道:“经过多年努力,如今村里有什么事情都会先找我们调解。得到村民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嘉奖。”
据介绍,仅2013-2016年,沙边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67件,调解成功率达96%以上,且多年来未发生一起民转刑和群体性上访事件。2016年,沙边村获评“全国文明村”。
第一代“和事佬”何万祥
有一腔“爱管闲事”的热情
在沙边村,何万祥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走在路上,几乎每个人都会主动和他打招呼。在沙边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干了30多年的他,和村里的大部分人都打过交道,并依靠公平公正而不失人情味的处事原则,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和认可。
沙边村最早出现人民调解是在1960年代,当时的调解员由治保会成员兼任,主要负责村里的邻里纠纷和家庭纠纷。1965年,20岁的何万祥进入村治保会工作,成为第一代“和事佬”。一个小伙子,每日面对各种鸡毛蒜皮的琐事,一开始何万祥非常不适应,但他坦言,正是有这样的经历,让他养成了遇事冷静、处事耐心的性格。
“刚开始确实很难做。”何万祥回忆说,有一次,村里两家人发生口角纠纷,一户人家由于没有及时处理堆放在门口的垃圾,导致垃圾飘散在邻居家门口,双方恶语相向,互不相让。何万祥了解情况后,先是单独找两户家庭调解,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待双方冷静之后,又组织他们面谈,“大家都是邻居,总有心平气和的时候,一方道个歉,问题就解决了。”就这样,在调解了一个又一个邻里纠纷后,何万祥逐渐掌握了调解方法,也建立起在村民心中的威信。他笑着说:“伸手不打笑脸人,我是‘和事佬’,他们一见到我都不好发火了。”
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沙边村开厂、做生意,劳资纠纷逐渐成为沙边村的主要问题。为加强村居自治能力,消除不安定因素,沙边村于1980年代正式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村党委书记任主任,成员还包括村“两委”成员、治保会主任和专职调解员。何万祥就是第一任专职调解员。
“劳资纠纷可比邻里矛盾复杂多了,一方面涉及法律法规,一方面来调解的人都是各说各话,根本不听我的,有的人还到村委会来闹。”只有小学学历的何万祥称,一开始压力很大。但凭借一腔“爱管闲事”的热情和坚持自学法律知识的态度,何万祥会用一口蹩脚的普通话,把事实道理和利害关系摆在纠纷双方面前,一步步化解他们的矛盾。他说,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经常会吃力不讨好,受委屈很正常,“但是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到调解当中,更不能激化矛盾”。
第二代“和事佬”邓锦强
荣获广东“全省调解能手”称号
2005年,何万祥到了该退休的年纪。沙边村筹划着找一个人接他的班。“别看一个小小的调解员,在维护村里稳定和谐方面,他所承担的责任可能比村长还重。”何万祥指出。据他介绍,当时沙边村的户籍人口只有3000多,而外来人口却有1万多,各种纠纷大都是涉及外来人口的,必须妥善处理。
作为沙边村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时年24岁的邓锦强成为第二代“和事佬”的最佳人选。为了让邓锦强接好班,村里将何万祥返聘,手把手教邓锦强调解知识和方法,直到他能独当一面。
邓锦强一共做了9年的专职调解员。“劳资纠纷、工伤纠纷以及交通事故调解得比较多。”他介绍称,调解这些纠纷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在调解过程中,他发现工人和老板大多对法律条文一知半解,很多时候只要把那些条文解释清楚了,双方就都能服气,事件就能得到解决。为此,他经常到司法所、劳动局去学习专业的法律知识。
除此,邓锦强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范欠薪等纠纷。“近些年欠薪、老板跑路的事情时有发生,为了预防和减少这类纠纷,我定期带队到工厂里了解情况,掌握工资发放情况和工厂的经营状况。”邓锦强表示。
2010年12月,邓锦强得知村内一工厂已经逾期1个月未发工资,他第一时间联系上工厂老板,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告诫老板千万不要一走了之,同时通知工人和工厂房东,看紧设备器材。最终,在邓锦强的监督和协调下,该工厂的工人全部拿到应得的工资。
凭借出色的调解能力,2010年邓锦强获得广东省“全省调解能手”的荣誉称号。总结自己处理过的数百起纠纷,他发现,企业老板的用工意识差、安全生产认识不足、工人依法保障自己权益的意识不强是造成劳资纠纷、工伤纠纷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把普法这项工作看得很重,在调解的过程中,重点向员工和企业主宣传劳动合同法、广东省工伤条列等有关法律法规,让员工和老板都懂得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邓锦强说,2011年恶意欠薪入刑,成为一个由事后调解到前期宣传预防的转折点。
第三代“和事佬”莫少文
在挑战和责任中收获满足感
2014年,邓锦强升任沙边村党委委员,当时在村行政服务中心做内勤的莫少文成为了第三代“和事佬”。莫少文是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法律知识基础非常扎实。“调解工作涉及到很多法律知识,找专业的人当调解员,是一种趋势,也是对矛盾纠纷双方的负责。”邓锦强在谈到挑选接班人时表示。
今年33岁的莫少文称,刚接任专职调解员一职时,十分担心不能服人,“前两任的威望很高”。果然,他一上任就接到一起工伤死亡的纠纷,村内一家家具厂在盖厂房时发生意外,一名建筑工人在施工时坠亡,死者家属向企业主索要的赔偿金高于法律规定的金额三倍多。莫少文介入调解时,死者家属情绪激动,对调解相当排斥,莫少文只好请司法所的工作人员介入帮忙。为了能够找到纠纷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莫少文甚至夜不能眠。他不厌其烦地向死者家属解释法律条文,并表示会为他们争取到合理的赔偿,最终成功调解。事后他感慨,“调解工作很有挑战性。”
从事调解工作三年来,莫少文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成功解决纠纷,帮到他人后,很有满足感”。据悉,今年1-7月,他便调处了93起纠纷,其中91起成功解决。莫少文说,他用从邓锦强那里所学的调解技巧,在调解中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激化矛盾,再加上自己的专业知识,如今也能在调解各类纠纷中游刃有余。“维护村居和谐稳定,调解工作任重道远。”他表示。
据悉,近年来,沙边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还利用网络建立劳动管理交流群,协助企业做好员工管理工作,提高各企业主的用工意识,此举对预防和减少劳资纠纷以及产生纠纷后的顺利调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年来,沙边村劳资纠纷案件逐年下降,有效地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