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抓鱼上车后嫌大鱼少收鱼佬竟弃收整塘鱼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7年08月19日版次:12

  定鱼时存在时间差,流通商博差价两头吃也是当前生鱼流通中的一大痛点。

  南方农村报记者 郑燕云

  8月13日,佛山九江流通商弃鱼赔定金事件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出警解决,养殖户获赔4万元。这样的结果,让不少养殖户拍手称快。
  这类因鱼规格过小流通商弃鱼不抓的事件时有发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呢?
信息不对称,养户议价能力低
  在全国批发市场,生鱼绝大多数由广东鱼供应,但是,同样规格的广东鱼仍要比浙江鱼低1.5-2元/斤。
  广东生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是我国第一大生鱼产区,80%运往华中、华东、华北、西南等地区销售,外省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广东生鱼塘头价;浙江和山东分别作为我国生鱼第二、第三大主产区,靠近消费市场,产销结合十分紧密,从而导致广东生鱼在面对外省尤其是浙江生鱼的竞争时,并不具备绝对优势;湖北武汉白沙洲水产市场则是生鱼行情的风向标,很多在武汉批发市场开生鱼档口的老板都在广东收鱼,他们几乎控制着整个广东生鱼流通环节。
  不少湖北老板都和广东本地鱼中有密切合作,因此对养殖终端了如指掌,加上他们在批发市场有档口的优势,在生鱼买卖出塘过程中,流通商和鱼中占上风,塘头定价由流通商和鱼中主导,养殖户信息不流通,议价能力较差,除非市场缺鱼。
  此外,生鱼定鱼和卖鱼一般存在时间差,一般在一周左右,少则三五天,多则甚至十天半个月。据了解,这段时间定鱼时间多是在半个月左右,定鱼时间较长的流通商有做长线博价钱的意味,因为定鱼谈好价钱后养户继续喂养,大鱼的比例还会增加,这无疑有利于流通商博差价,因为大鱼越多分级卖价越高;而即使大鱼高出定价时的比例,养户也只能按定鱼的统货价收数。何况,赌得了长线的流通商,多数对后市鱼价上浮可能性的信心比较大,这相当于有两项差价可赚。
  一旦看走眼,定金下得少的流通商直接赔定金了事,养殖户对此毫无办法,像九江这个农户报警解决的属极少数。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少见,毕竟流通商和鱼中都是看鱼高手,极少出差池,基本上流通商稳赚不赔。
市场需求小,中小鱼难卖高价
  中小鱼之所以被嫌弃,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一年之中,小鱼受欢迎的时间段很短一般在6、7月份;而大鱼基本全年都受欢迎,因此很多养殖户都愿意养大鱼博高价,这也是这几年广东冬棚大鱼养殖模式兴起的动力之一。按照现在的塘头价,2斤上9.7-9.8元/斤,2斤下6.7-6.9元/斤,同样的饲料投入与料比,价差明显。
  此外,每个区域的销售渠道不一样,需求的鱼规格也不一样,例如浙江杭嘉湖地区需求的是0.8-1.5斤的中小鱼,而上海需求的是3斤上大鱼。近期受华中华东地区热水草鱼上市影响,草鱼价格大幅下滑,从而影响了生鱼的价格和走量,这也是近期生鱼中小鱼被嫌弃的原因之一。
  中小鱼难道就没有销售春天了吗?其实不然。当鱼价行情好的时候,广东的头批鱼模式会在10-11月或年底先刮部分0.8斤/尾以上的鱼卖掉,来年清明前后再干塘。今年广东新鱼行情可待,有1-2元/斤的差价就可以这样操作。不过,这种模式的风险是,万一来年行情不好,剩在塘里的鱼很有可能被嫌弃,开价要低几毛。
记者手记
  广东养殖的是杂交生鱼,同一批鱼苗里有公有母,公鱼比母鱼长得快、个头也大一些,母鱼的耗料也比公鱼大一些,为增加大鱼比例,如中山一些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会筛苗3-5次、甚至更多,每次都把苗脚筛掉,留下头鱼继续养殖,这样养出来的鱼大鱼比例高、规格大,很受鱼中和流通商欢迎,塘头价也高出三五毛。
  此外,收取重定金也是一个有效防弃鱼的手段。目前一塘鱼的定金一般仅占塘鱼总产值的5%左右,平均每斤鱼定金大概0.5元,如果定金可以提高到1元/斤或更高,弃鱼事件将减少。定金下得越多,弃鱼可能性越小,也说明流通商对后市越有把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