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议|
新闻背景:日前,天河省实附中举行了新初一所有班以及新高一5个平行班的分班抽签。“选好学校,不如选好老师”是家长群中流行的一句话。每年8月,有不少家长为了孩子的分班问题想尽办法。广东省教育厅相关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要规范编班级行为,严禁以各种名义变相编重点班。广州市不少学校各出奇招,有的老师抽签分学生……(8月20日《广州日报》)
刘天放:此报道一出,众多媒体都给予了转载。而从网友的评论来看,几乎对这个分班“大招儿”一致交口称赞。这说明,广东在分班上的探索合民心、顺民意,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而且,在省教育厅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下,各校都“创新”地执行了规定,可谓“各出奇招”。众所周知,对中小学生来说,其学业基础、兴趣爱好、才艺素养等,都是千差万别。就是不按成绩分班,也有可能无法做到兴趣与学业相伴的理想状态。因此,“按兴趣爱好”分班,可谓一个大胆创新。
燕农:教育问题无小事。这不仅是指对学生“三观”的培养,也不仅是对学生人身安全的保护,还包括各个环节的教育公平问题。分班一事放在整个教育链条上看,不过是一个细小的非关键环节,然而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在家长群体的认知中产生较为持久的不公平印象。只有在教育的诸多重要节点,如设计选拔方案或者资源配置方案中突出公平原则,才能促成越来越优质的教育公平,才能让家长们固有的种种观念发生改变。
王甄言:抽签的确是一个最能浇灭家长质疑的良方,但是,这只是机会公平,不是实质性的教育公平,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对于家长而言,希望老师关注自己的孩子。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教育、抓教育管理,就是要尽心尽力把每个学生关心好、培育好,启迪其智慧,传授更多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要摒弃“抓重点”的旧思维。
因为公平教育下,每个学生都是受教育的对象,应该都是老师的“重点”,是学校的“重点”,不能厚此薄彼,重点培养一批“尖子生”,对“差生”“调皮生”则放弃。这是教育的责任。
夏振彬:当前,学生、家长对分班的要求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希望老师够严厉,有的希望班主任教语文……平心而论,家长的这些诉求无可厚非,而教育本就要面对千差万别而丰富多彩的个体,对于他们各式各样的需求,更高的境界是针对合理的诉求尽可能地去满足。
电脑随机分配、抽签等虽然让谁都没话说,但不见得就能让所有人满意。对此,学校可以尝试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更多信息,将抽签与个人意愿结合起来,允许“调剂”,不再是“一锤子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