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刘文琴
45岁的王先生因左侧下颌骨鼓起一个包,局部皮肤麻木,来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求诊,病理提示为恶性肿瘤。该院颌面口腔外科副主任黄志权教授带领团队,为王先生开展颌面肿瘤根治性手术,切除病灶及清扫周边组织,并采用小腿腓骨段附带相应皮肤、筋膜的复合组织瓣精准修复颌面洞穿性缺损,恢复其颜面外观及口腔功能。
术后1周,王先生恢复良好,能够正常进食、说话,于日前顺利出院。
黄志权表示,口腔癌在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往往还需要联合组织瓣移植修复包括骨组织、皮肤和口腔黏膜在内的复合缺损。采用数字化设计的腓骨复合瓣,实现了对创面的分层、精准修复,可以最大限度恢复颜面外观和口腔功能。
下颌肿大发现癌症
王先生家住从化,3个月前,他发现左侧下颌骨突然鼓起一个包,以为上火了,就自己煲凉茶喝。但凉茶喝了一段时间,下颌骨的包块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还变大了。
近1个月来,王先生开始感到下颌区皮肤麻木,张口困难,这才直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医。
该院口腔颌面外科黄志权主任医师接诊后,给王先生安排了颌面CT,结果提示软组织肿块,下颌区有骨质破坏。病理活检提示成釉细胞癌与鳞癌相鉴别。手术势在必行。
“骨质破坏是癌症侵蚀性的一个标志性表现。”黄志权介绍,口腔癌是头颈部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大部分属于鳞状上皮细胞癌,常见有牙龈癌、舌癌、口底癌、颊黏膜癌以及牙源性上皮的恶性肿瘤等。
生活中,龋齿、口腔不良修复体,吸烟饮酒,喜嚼槟榔(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一级致癌物),都可能诱发口腔癌。经询问病史,王先生自述喜欢吸烟,每天1包,烟龄超过20年。
取组织瓣修复容颜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黄志权团队为王先生开展下颌肿瘤根治性手术,完整切除病灶。针对根治术后下颌缺损、创面暴露的问题,医生们同期手术,从王先生左侧小腿取了腓骨段复合组织瓣进行移植修复。
黄志权介绍,采用腓骨段附带相应皮肤、筋膜的复合组织瓣,分别对应下颌骨、下颌皮肤和口腔黏膜进行修复,其优势在于可以最大限度恢复下颌外观和相关功能,而下肢活动功能不受影响。现在,借助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还能精准设计组织瓣的形状和大小,并准确定位组织瓣位置,基本实现“上面缺什么,下面补什么;上面补多少,下面取多少”,尽量减少对患者的创伤。
除了良好的术前评估,该手术往往还需要医生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在对王先生进行组织瓣移植的过程中,黄志权团队同时对1条动脉、2条静脉进行吻合,这些血管通常内径只有1-2.5毫米。
至于上颌牙龈癌、上颚癌等口腔内肿瘤根治术后的局部软组织缺损,黄志权团队则采用改良的方法——取自大腿股前外侧的筋膜瓣进行移植修复。因口腔内缺损不涉及皮肤,利用不带皮肤的筋膜瓣,更利于口腔黏膜的愈合和功能恢复,患者的口感和舒适度会大大提高,同时更利于日后种牙。
“一般组织瓣移植后1个月,可以实现与口腔黏膜完全融合。”黄志权表示。
警惕顽固“口腔溃疡”
术后1周,王先生皮瓣生长、面部感觉良好,已恢复正常说话、饮食;术后10天,观察下肢手术创口愈合良好,顺利办理出院。经医生评估,病理结果确认为下颌骨成釉细胞癌,王先生无须再进行放化疗,但要注意定期复诊。
黄志权指出,对于口腔颌面部不明包块,很多人像王先生一样,以为是口腔溃疡、上火,自行找中草药、凉茶喝,往往延误了治疗。“口腔、颌面部出现不明原因肿胀并不断增大,出现异样的麻木、灼热感,或是‘口腔溃疡’超过2周不愈合,一定要尽早到医院检查。”
据了解,早期口腔癌多表现为局部肿块或经久不愈的黏膜溃疡,当病情进展时,多伴随“口腔溃疡”扩大或包块破溃,同时伴有明显的反复局部疼痛甚至牙齿松脱、舌头固定以及局部出血等情况。晚期口腔癌常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创伤大,预后较差。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往往需要术者同时具备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图为黄志权主任为患者做组织瓣移植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