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身病”是加州鲈苗期的主要疾病之一,主要危害2-5cm的加州苗。其主要症状为游动缓慢、反应迟钝、体色泛白,严重者出现烂尾现象。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处理不当甚至导致全塘覆没,已经成为制约加州鲈育苗成活率的关键性病害之一。目前珠三角地区反馈大量暴发该病害,给加州鲈苗种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据一线技术人员反馈,在3月20日暴雨之后,该病大规模暴发。
症状及病因
“熟身病”的初期症状为鱼苗体色泛白,像被“煮熟”了一样,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白尾烂尾症状。该病在暴雨后尤其是“白撞雨”或其它强应激事件后高发,呈急性感染,死亡快,死亡率高;也有部分池塘呈慢性感染,感染率不高,但发病周期长,陆续死亡,损耗率也较大。
取“熟身病”鱼镜检,常能观察到车轮虫、杯体虫、毛管虫等寄生虫。用镊子撕取“熟身病”鱼表层肌肉或烂尾处病灶,滴加清水后压片观察,都能观察到大量的、聚集成柱形的杆状细菌(柱状黄杆菌)。
取“熟身病”鱼的肝接种于BHI培养基中,于27℃下恒温培养48小时,并未培出细菌。
将镜检确定存在大量柱状黄杆菌的“熟身病”鱼,放入健康的加州鲈朝鱼养殖桶中,一起微冲气混养5天,未发现健康的加州鲈朝鱼出现“熟身”症状。
依据一线技术人员跟踪,“熟身病”在室内育苗和大棚内极少发现,这说明相对稳定的水环境可有效减少该病害的发生。
综上,我们认为:(1)“熟身病”与柱状黄杆菌高度相关;(2)病鱼的肝接种于BHI培养基未培出细菌,而其体表患处压片观察到大量的柱状黄杆菌,因此,该菌并不是经内脏器官感染,而是直接从皮肤侵入患处;(3)“熟身病”真正病因很可能是强应激或虫害等引起鱼苗的体表脱黏、损伤,继而感染柱状黄杆菌。
防治措施
鱼病是病原、宿主和水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
“熟身病”重在预防。主要预防措施有:
(1)增强鱼体体质及抗应激能力,定期拌喂免疫增强剂和促消化产品等,提升鱼体体质,降低病原柱状黄杆菌的入侵。
(2)在暴雨或拉网前泼洒优质抗应激药+Vc,补充鱼苗抵抗环境应激所需能量等;
(3)密切监控寄生虫情况,有虫及时杀虫,避免鱼体体表脱黏、损伤而给细菌感染提供机会。
(4)在暴雨或过塘后及时使用优秀碘制剂进行消毒,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降低感染几率。
(5)服务跟踪过程发现,食物匮乏导致的残食,同样诱发“熟身”,因此,提供充足的饵料也是预防“熟身”的重要方面。但需要看天投喂,暴雨来临前切忌投喂过饱。
(6)使用益菌宝进行调水,增强水体缓冲能力,减轻水质波动。
如果池塘已经发病,该病病原柱状黄杆菌主要从体表侵入,一般采用外环境消毒的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治疗措施有:(1)水体消毒,使用渗透性较强的优质消毒剂,如活宝源塘毒净、新启碘等,配合中药消毒剂——五黄解毒灵效果更佳,隔天再用一次,杀灭病原菌。(2)内服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吸收好、血药浓度维持时间长的抗生素,保护健康鱼,降低感染率。(3)及时捞除病鱼,降低感染。
□活宝源鱼病诊疗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