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一天,父亲变得连子女都不认识。 插图 魏克
|家无小事|
爸已步入耄耋之年,记忆力衰退,说话口齿不清,我们觉得爸越来越像一个正在牙牙学语的孩子。
一天,姐夫给大家做了红焖羊肉,哥哥买了藕,切成大块,也一起入锅烹煮。
开饭了,爸吃过几块羊肉后,姐姐给他夹了一块藕。爸吃得香,对姐姐说:“还要吃那个土豆。”姐姐说:“爸,这不是土豆,是藕。您看,这个藕里面分布着大小不等的眼。不是有一个成语叫‘藕断丝连’吗?您看,这里面有丝。”
姐姐说着,夹起一块藕咬了一口,把里面的丝展示给爸看。
原以为爸记住了,吃饭继续进行。没有想到,过了一会儿,爸指着盘子说:“再给我几块土豆。”
爸的话令我们很惊诧。哥哥大声地说:“爸,这不是土豆,是藕,您要记住啊。”
爸看了哥哥一眼,听话地点点头。
饭后,趁嫂子和姐姐收拾碗筷,我问还坐在餐桌旁的爸,“您刚才吃的是什么?”
“土豆。”
什么?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嫂子和姐姐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转过身看着爸爸,哥哥和姐夫也面面相觑。我们吃惊地交换着眼神。我们不明白,在爸爸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走到厨房,拿来一个藕放在爸的面前,问:“爸,这是土豆吗?”
爸摇摇头,目光纯净得像婴儿。
“爸,您刚才吃的就是这个,它叫藕。您听清楚了吗?”
“听清楚了。”爸点点头,很自信的样子。
“那您说一遍,这是什么?”我满怀期待地望着爸,我想,这次总不会出错了吧?
“葫芦。”爸像小学生一样很严肃地回答。
葫芦?这错得也未免太离谱了吧?
“您刚才听清楚了吗?”哥哥俯下身子,凑到爸的面前,难以置信地问道。
“听清楚了。”爸带着讨好般地笑望着哥哥。
“爸,别着急,您再记一遍,它叫藕。您还记得一篇文章叫《爱莲说》吗?里面不是有一句叫‘出淤泥而不染’吗?藕就是莲花埋在淤泥中的块茎。”
爸是知识分子,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师,我想自己这样解释,应该能够唤醒爸的记忆了吧?
姐夫说:“那您再说一遍,这是什么?”我们几个都敛声屏息,围在爸的身边,期待爸能说出正确的答案。
“葫芦。”爸笑着看我们,目光中夹杂着疑惑,爸一定不解,为什么我们要一遍遍地问他。
我急了,大声地说:“爸,是藕。您看着我的口型,跟着我发音,藕!藕!”我张大嘴,慢慢地发出“藕”的音。
“葫芦!葫芦!”爸很认真地说着。
我们终于放弃了,无限伤感地对视着。哥哥颓唐地说:“不要教了,就按爸爸说的叫‘葫芦’吧。我们都要记住,爸很爱吃这种‘葫芦’。”
我们笑了,眼泪却汹涌了起来,滂沱而下。 □张燕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