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札|
莽莽万重山,
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
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
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
衰飒正摧颜。
——杜甫:秦州杂诗(第七首)
秦州位在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边。陇山高约二千多米,群峰插天,秦州就坐落在它西面山谷的渭河上游,东通关中,南邻吐蕃,西出西域,形势险要,是唐代边防一个重镇。这首诗一开头就点出秦州的险要形势:山岭重叠,回环抱着一条峡谷,在峡谷之中,矗立起一座孤城,好像就是中外通道上放置的一重关钥。开头两句起得很有气势,整首诗的精神都从这里振起。我们读了,仿佛听到一出戏的开场,一阵洪亮的锣鼓铙钹,使人精神一振,预感到一个不寻常的场面即将开始了。
三、四两句,承上而下,是就秦州的国防位置从眼前景物加以渲染。“无风云出塞”,并不是故作奇语。原来高空上的云,往往无风自动,倒不是没有风,有时是风只在上空吹,而这里却是高空的风给重重山峦阻隔住了,在山谷里感觉不出来。这里的云,也不是寻常的云,它一移动就出了塞外。可见这里在国防位置上的重要。诗人下这五个字,固然使人看出他体察大自然景物的细致入微,但却并非如同有些专以刻画幽微为能事的诗人那样,只是自然主义的摹写,而是寓以饱满的思想内容的。
下句“不夜月临关”也一样,写的不是一般的明月,因为明月照的是边防重镇。在那里,重山莽莽,景象萧瑟。人们很容易发现夜色还没到来,月亮已经挂在天上。这句也同样有言外之意,那意思好像是说,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边城的人们都在提心吊胆,连天上的明月,一早也临照关城,好像要用它的亮光帮助这里的戍卒,警惕着远方烽火。
五、六两句,是诗人说出对西域局势的可虑。由于“安史之乱”,河西走廊的驻军抽走了不少,连远在西域的军队也大量调派回来。这时吐蕃的势力正在膨胀,另一个外族回纥也相当的骄横,以致萧宗不得不把公主远嫁给它的英武可汗。外交和军事形势都处在逆转之中。因此诗人就不能不发出“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的概叹。
在结联里,诗人对祖国的灾难表示了深切的关怀。国内的情况是战乱未定,人民长期陷在痛苦之中;边疆的形势又是这样紧急。纵眼望去,满目烽烟,到处是战乱景象,开元、天宝的那段盛世,早已一去不返了。想到这种种,诗人连面容也变得愁苦起来了(“摧颜”,疾首蹙额,面容愁苦)。
这又是一首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激情的篇章。它由秦州的地理环境,联想到国防的可虑,再想到军事和外交的劣势,忧国伤时,一齐奔集。因而山川景物,都成为它抒发爱国感情的素材。
这种有血有肉的思想感情,加上高度的艺术手腕,这就凝成了杜诗的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刘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