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省水利厅牵头起草制订的《优先保障水库移民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水库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与当地农村居民基本持平,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水库移民村全部完成人居环境整治,初步建成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到2022年,全省60%以上水库移民村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移民安置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到2027年,水库移民村全部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成约100个特色精品村(7月24日《南方农村报》)。
水库移民是因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农民。舍小家、顾大家是移民群像熠熠生辉的精神标签。然而,移民,也让这些人彻底脱离了曾经熟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环境,迈向前路,虽然机遇满满,但也困难重重。在搬迁过程中,为了补偿移民损失、褒扬奉献精神,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除了制定详细周密的安置方案让移民免除后顾之忧外,也会采取长期扶持等方式为移民生产生活后续发展兜底助力,扶上马送一程。近10年来,广东便全面完成了水库移民30.48万户、133.9万人的住房改造安居工程建设,水库移民的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2540元增长到2017年的12687元。也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大力帮扶之下,很多移民不仅逐渐克服了背井离乡后的诸多不便,更很快找到了在全新家园的角色定位,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完成了“他乡变故乡”的心态转变。
不过,应当看到,广东水库移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上低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这说明,他们仍然需要更多阳光雨露的滋润和更大力度措施的扶持。毕竟,在移民们所要迈过的门槛中,除了经济来源的开拓和生活环境的适应之外,还包括当地社会的融入、文化风俗的认同等等。换言之,这是一个兼具长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的过程。同时,相当一部分水库移民采取的是集中安置方式。移民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改善,都是需要统筹考虑的问题。长期以来,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将更多用力点放在了解决移民家庭住房困难、补齐移民村庄基础建设短板等硬件设施的强筋壮骨上,而没有在构建产业支撑体系和改善基层治理水平等软件环境的优化升级上下更多功夫。正所谓“大河涨水小河满”,只有产业基础夯实了、社会善治形成了,移民群众的幸福感才能与日俱增,移民村庄集体经济的蓄水池才能碧波荡漾。
乡村振兴战略,也为移民村庄实现华丽蜕变和水库移民奔向幸福生活提供了历史性契机。不仅要将水库移民扶持政策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当中,更要将政策杠杆用力重心由传统的改造危旧房屋、完善基础设施等逐步转向推动产业兴旺、提升发展内力。一方面,对水库移民村庄要加强“输血”,多开“小灶”,支持其加快发展、率先振兴;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增强移民村庄自身“造血”功能,为移民群众引来幸福长流水。在“第一书记”选派、单位挂钩帮扶等方面将优质资源优先向这类村庄倾斜,同时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要注意打好“移民文化牌”,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借力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能够变现成为实实在在的物质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