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霜月秋风画角声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8月02日版次:13
|唐诗小札|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
——李益:听晓角
  这首诗的一起一结,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见解。
  本来,解释前人的诗是一种不容易讨好的事情。虽不能说“诗无达诂”但有些诗的确不易解释清楚;有些诗则又“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倘因如此就取消了这一门,又未免因噎废食。处理之道我看不外乎两者:一是经过仔细考察,反复研讨,定为一解;一是不勉强求同,并存其说。
  先看它的第一句:“边霜昨夜堕关榆。”原是交代时间、节令和环境背景,以便引出下句的“吹角当城”。可是“关榆”一词却不太好解。有些书引今陕西榆林县的榆林关作注,认为“关榆”是榆关的倒文。此是一解。但也有人释这句为“严霜一夕,榆林万叶,飞堕关前”。那么“关榆”又成为前的榆叶了。这该怎么解决?
  释“关榆”为榆林关并非全无道理。因为李益是到过河朔(陕北绥南一带),漫游过长城内外的。榆林关是他曾驻足过的地方,这点可说毫无疑问。“榆关”倒作“关榆”,例子虽小,也并非绝无可能。但这终究是据作者的行踪来解释此句。如果再翻开《唐诗纪事》卷三十,这首诗第一句却作“边霜一夜落平芜”,那么,把“关榆”解为榆林关就颇有站不住脚的危险了。
  解这句诗,我以为应当联系第二句,作为整个意境来寻味,才容易接近作者的意思。
  诗的开头两句着重描写边关秋晨的冷寂凄清气象,从中烘托出听晓角的环境。特别应当看到“堕关榆”和“汉月孤”的内在联系。正因为昨晚边霜严烈,关上榆叶纷纷坠落,所以晨起一望,月亮才显得非常孤单。否则,这个“孤”字就显得突如其来,构成的意境也不够饱满了。“孤”字之所以下得好,正由于榆叶飘零,关前景物忽然变得凄清。这是从诗的艺术表现方法及句子的结构关系来判定的。
  上两句是听晓角的环境背景。下两句是正面写听晓角。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画角吹奏起《小单于》乐曲的时候,那声音呜咽悲凉,忽亢忽坠,在山谷里引起回响,显出一片战斗杀伐之气。这本来就够使人听了感到苍凉的了。不料强劲的秋风卷地而来,那呼啸的风声又参加了《小单于》的合奏,于是角声就更增强了它的力量,不但诗人引起许多感触,就连本来由塞北向南飞翔的鸿雁,听了这片异常的响声,也吓得不敢度过关城再向南飞了。这正是极力写出画角声响的力量,同时也暗示了秋风的强大。
  但也有不同的解法,一种是说:“无限塞鸿,闻角声悲奏,回翅南翔。”这是把鸿雁飞翔的方向弄错了。又说“地处极边,更北则为小单于之境。塞鸿避其严寒,至此不能飞度;唯有呜咽角声,随秋风远送,吹入单于。”这又把秋风说成是由南向北吹的风,而且把《小单于》说成是少数民族了。但另一种解释却指出,《小单于》本来是唐代大角曲中的一种,有《乐府诗集》为证。
  我认为,应该是从诗人构成的整个意境来理解这首诗:边霜堕叶,晨月孤悬,城头吹角,呜咽凄清,秋风漫天卷来,角声更为激厉,鸿雁为之回翅北飞。在这样一副图画,这样一种意境中,便透出人在清晓之际倾听画角的神味。诗人是通过这些形象来传达画角的乐声,传达吹角者的心情,并且传达听到画角声的人的感受的。而这,才是这首诗最主要的内容。     □刘逸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