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同步课堂成败取决于师资质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8月18日版次:02
  乡村小规模小学和薄弱初中学校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教师专业水平不高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难点所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浙江省教育厅于日前印发了《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工作方案》,进一步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8月15日界面)
  浙江“城乡同步课堂”,是指县域内的城镇优质学校与乡村小规模小学或薄弱初中学校建立紧密型结对学校,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城镇优质学校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到乡村小规模小学和薄弱初中。
  这是技术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和分配不公正的思路。参照其他地方、学校以及培训机构的线上课程看,浙江方案有其独到的优点。第一,将同步课堂范围确定为县域内,考虑到了行政和财政体制的支持、配合条件,这是看重实效、尊重现实的表现,不求更高、更广、更好听,反而能加大干成和持久的可能性。第二,“每组试点由县域内结对的城乡2所学校组成”,关系固定,责任明确,并且县域内试点和县域之间试点存在对比、竞争关系。第三,城乡学生同步上课、同步作业、同步接受辅导,这属于较高的要求,浙江方案没回避这项工作中的真正难点。第四,有进度时间表,“2019年9月在全省全面推广”。试点相当于执行中的先行单位,这就是说城乡同步课堂建设已成为推行中的一项政策。
  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大中型城市没法比,和县城比也有很大差距,这种不均衡由早期多种历史原因造成。加之近年来许多地方把教育资源当成了从乡下“抽血”的工具,将其作为向县城汇集各种资源的“饵料”与渠道,从而造成的结果即乡村学校规模更小、师资质量更差、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每况愈下。
  城乡携手的同步课堂有用,有多大用处?线下抽血过多,乡村过于贫弱,这样时间越久则社会负面因素越多,于是,在互联网技术普及的条件下,线下抽血线上补,补回一点总比一点不补好。乡下孩子能从大屏幕上看见城里的好老师讲课,还有了县城里线上的同班同学,有了比照对象和某些课堂外素材,眼界开阔了些。而乡村教师面对新要求和来自同行的鞭策,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同步课堂作用是不小的,并且,越是偏远乡村,越是水平悬殊,功效就越大。
  然而有必要指出,城乡同步课堂即便扎扎实实优质高效普遍推行,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线下大力反哺乡村教育,尤其是政府促进较优秀人才向乡村的流动、调动人才为乡村为农民服务的积极性,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这样说对不对?你预料一下,同步课堂后的乡下学生能不能赶上城里同学,就知道答案了。单就城乡同步课堂这一项目来讲,成败就取决于人才调配、师资质量。试点将要遭遇的最大难题在哪儿?答曰:城乡教师之间的沟通、理解与配合协调。而这种以线上为主的理解与沟通,其达标的先决条件即同层次的素养。
  优良师资,优秀人才,对贫弱地带输出的不仅是课程、知识,更重要的输出,发自他们自带的“师表”部分,那是难以量化与考核的标准、心态和能量,对他人,即潜移默化的陶冶氛围。
(作者黎明,知名网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