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海南农业走出去,种业要先行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8月25日版次:07

  柯用春(右)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左)在水稻南繁区合影。

  4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考察时曾说,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最近,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积极开展新技术人才引进、重点实验室建设、南繁种业合作交流平台打造等工作研究。近日,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柯用春接受了南方农村报的专访,并表达了聚力将我国种业搞上去的决心。他还指出,要根据“一带一路”国家农业需求,开展热带地区作物良种、良技研究,为海南农业走向“一带一路”提供高新技术支撑。
高新技术“走出去”
  南方农村报:习总书记“4·13”重要讲话和中央12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您认为应如何发挥南繁在海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作用?
  柯用春:南繁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每年全国有7000多人到三亚及其周边来育种,通过南繁选育的新品种占每年农业新品种的80%。我们要加快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国家南繁实验室、南繁科技城,建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打造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
  南方农村报:当前,南繁育种形成了“两头在外、中间在琼”的局面,海南只扮演了南繁人的“中转站”,未能形成南繁的种业产业。如何借力“一带一路”打破这一局面?
  柯用春:这主要因为海南气候独特、农业基数小,种业市场小而散,难以形成种业市场,严重制约了南繁种业产业落地。因此,急需为海南南繁育制种寻找种业市场,吸引南繁种业在海南落地发展。
  接下来,建议打造南繁种业合作交流平台,依托和博鳌亚洲论坛外交优势,聚焦南繁优势作物,支持举办高水准、有品牌的国际种业会议或博览会,瞄准东南亚的水稻、瓜菜等作物市场,服务种业“走出去”;打造南繁种业企业聚集高地,加快引进一批外向型种业大企业,培育一批本土企业;建立一批热带水稻、瓜菜等重点实验室,支持有实力单位建立国际研发中心,布局东南亚、南亚育种站。
  南方农村报:南繁技术“走出去”,是否已经具有切实可行的方案?
  柯用春:南繁已从水稻、棉花、玉米、瓜菜等作物,扩展到药材及园林苗木等,还形成了我国农业科技人才、品种以及技术的聚集区。与“一带一路”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优势明显。杂交水稻技术已是我国农业的世界“品牌”,在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南繁单位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印度设立了隆平(印度)种子研发公司,天津天隆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印尼成立了合资公司,这些都为南繁种业“走出去”提供了经验。
低价优质农产品“走进来”
  南方农村报:南繁种业“先出去”,再把农资、农技“带出去”,对于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哪些意义?
  柯用春:我国人多地少,粮食进口屡创新高,而“一带一路”近邻的东南亚国家,土地资源丰富,对农业良种和技术需求巨大。海南气候条件与不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相似,作物品种相似,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也相似,借助这些优势推进南繁种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向东南亚国家出口良种,促进当地粮食增产,可以提升我国在国际粮食采购市场的话语权。另一方面,我国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产能过剩,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急需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南繁种业借力“一带一路”,可以助推国内良种供给侧改革,同时带动我国肥料、农药、农机“走出去”,加快去产能。
  南方农村报:目前,在种业和作物产业上,我们与国外有哪些项目合作?成效如何?
  柯用春:我们已经与印度在水稻、西甜瓜等产业上达成了合作,与缅甸在西甜瓜、水稻、芒果等产业上的合作也正顺利开展。在合作中,我们主要是输出高新种业技术、种植管理技术、农资技术等,并引进符合我们标准的农产品。为进一步促进与邻国在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海南南繁区也正与这些国家进行人才培训交流。
  在与缅甸西甜瓜产业合作上,通过采用中方直接投资种植或委托缅方订单种植的模式,年种植三亚南繁的西瓜品种“甜王”超过3万亩,甜瓜品种“宝丰蜜1号”、“西周蜜17号”等超过2万亩。同时,每年4-9月,三亚天锋旺海实业有限公司每天在云南瑞丽收购缅甸西甜瓜1000-1500吨。在与缅甸芒果市场贸易合作上,每年4-6月,三亚天锋旺海实业有限公司每天在云南瑞丽收购缅甸芒果800吨,其中有70吨销往三亚。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使我们在推进南繁种业“走出去”的同时,还能把低价优质的农产品“引进来”。
□文/图南方农村报记者黄帼蓉包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