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用信任式治理激发社会正能量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09月20日版次:02
  根据今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取消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盖章事项的通知》,学生在填写《广东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时,必须如实填写个人信息及家庭情况,同时按照“信任在先”的原则,不再需要到当地村镇、街道盖章(9月11日南方网)。
  人之初,性本善。近千年来,《三字经》上的这句开篇之语,成为儒家性善学说最为朗朗上口的阐释与表达方式。性善与性恶,作为一桩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历史公案,不仅为众多学者所绞尽脑汁、苦苦追寻,更决定了现代治理的逻辑起点、形态呈现和手段选择。通俗一点说,在行政权力的具体行使过程中,一些作为治理者的政府官员,在不自觉中更容易成为“性恶说”的拥趸,对于被治理者缺乏完全而彻底的信任,以至于要设定重重关卡、安排繁复手续,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被治理者出现失信情况的可能。贫困生在自证贫困时曾经需要提供的那些材料、需要跑的那些腿,说到底,就是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信任纽带缺乏紧密性的表征之一。
  言必信,行必果。信任是一种美德,被信任同样是一种幸福和快乐。治理与被治理,是社会关系中的重要方面。两种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资源是否足够,更事关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当前,“放管服”改革正在全国范围深入推进,其中固然有“放水养鱼”的辩证考量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现实需要,但当种种“奇葩证明”渐次消失、民众办事越发便捷,这种努力何尝不是在用日益结实的信任链接在拉近官与民之间的心理距离,何尝不是在用日益丰厚的信任养料在培育社会文明的肥沃土壤?
  现代治理,仅仅依靠道德传统肯定不行,但完全依靠制度工具也不行。在“放管服”改革中,越来越多的“审查许可”被“承诺告知”取代,这本身就是一种信任资源的强劲注入。也就是说,在治理者的思维中,“如何想方设法让你不犯错”的“堵”与“挡”正在逐步变成“我相信你一定不会犯错”的“送”与“推”。当然,本着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制尊严的原则,在治理天平的另一个托盘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和提升失范行为成本的砝码也在不断增加。不过,公共权力行使方向的变化,正在让一些人为制造官民隔阂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冰消雪融,从而让社会治理呈现出豁然开朗的广阔格局。
  贫困本就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贫困者还要跑到众多层级、不同部门去证明贫困,对于贫困生来说,这个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心理上的煎熬。而对于更多民众来说,治理者设定的过多门槛,同样是对被信任感的一种耗蚀。在行政审批改革大刀阔斧进行、“互联网+”政务全面开花结果、基础信息共享大门渐次打开的时代背景中,“信任式治理”应当迎来春天。“信任式治理”不是“放羊式治理”,而是通过依托现代科技进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构建现代诚信体系,从而形成公众自觉守信、公权充分授信的良性局面,使正能量的主要来源能够从表层的制度规范逐步向深层的文化涵养转化,从而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之花能够灿然绽放、欣欣向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