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用好用足乡土人才存量资源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10月11日版次:02
  去年以来,江西省横峰县把有种养技术、懂得产业经营、会传统手工艺“绝活”等有一技之长的村民,纳入政府的“乡土人才”信息库,引导帮扶他们在家乡发展产业(10月8日新华社)。
  传统意义上,乡村社会是典型的人才洼地。这往往是从学历、职称结构上而言的。毕竟,长期以来,越过高考“龙门”后再跃回“农”门的寥寥无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乡村没有人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山野乡间,无论是种,还是养,无论是织笼编筐,还是吹拉弹唱,同样能人辈出、藏龙卧虎。即便是在现代农业的语境下,同样有不少农民将智慧农业、“互联网+”等时髦概念运用得游刃有余。特别是在农业生产环节,那些和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的“庄稼把式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比某些专家逊色多少。特别是近年来,不少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大量大学毕业的有志青年下乡兴业,这些变化,既为乡村人才结构的优化提升提供了历史契机,也为乡村人才评价、培养机制的改革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这一重要论述启发我们,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要放在城乡融合的维度上考量,广引外援、广开活水,让更多大学毕业生和城里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到农村去,也要着眼乡村本土人才的存量资源,锤炼内力、苦练内功,让更多乡土人才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迎来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灿烂春光。
  正如广大农民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一样,乡土人才也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根本依托。因为他们对乡村最有感情,最有动力长期扎根乡村。然而,从目前来看,一些地方对这类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扶持力度还不够大,培养角度还不够正,乡土人才成长成才、干事创业的环境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活力还没有得到充分激发。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一定非要“舍近求远”,而应注重用好用足乡土人才的存量资源。
  一方面,在人才评价上要突出一个“活”字。要构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适应的“大人才观”,真正建立一套满足乡村人才需求、适应乡村人才特征、激发乡村人才活力的评价体系。既不能将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生搬硬套,简单地以学历、职称设门槛、论英雄,也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等现有农味十足的乡村人才建设机制进行优化升级,更加突出实用取向和效益导向,将那些拥有一技之长、能够带领村民致富的人才推上乡村人才体系的金字塔尖。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一个“实”字。乡村振兴的人才主体不是象牙塔里的专家学者,而是与农村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实用人才。这其中,既要有技能型人才,也要有经管型人才。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既要把“课堂”放在校园中,也把“书桌”摆在田头上;对于这类人才的扶持,既要在文化知识上为他们充电,也要切实解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土地、市场等方面的痛点难点问题,从而让人才在产业振兴的肥沃土壤上茁壮成长,让产业在人才振兴的浩瀚汪洋中破浪前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