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镜面人”多发胆石手术切肝

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外科团队突破难题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10月11日版次:11
  南方农村报讯 近日,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外科简志祥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患有胆石症的“镜面人”施行肝部分切除和胆道镜取石手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据了解,“镜面人”是指心脏、肝、脾等器官的位置左右对调,与常人相反,发生概率约为百万分之一。由于患者的特殊情况,加上多发肝内胆管结石需要做肝切除,手术难度很大,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多学科团队的支持。
病例特殊风险重重
  来自潮州的60岁陈阿姨(化姓),在25年前曾因“胆石症”剧烈腹痛,接受了“开腹肝部分切除+胆囊切除”手术。上个月,因再次出现腹痛,症状持续2周且伴有反复发热,来到广东省人民医院求医。
  入院CT提示:内脏倒置,肝左胆管软组织肿块并胆道梗阻(考虑胆管癌可能,2.1×2厘米),肝右胆管结石,胆囊缺如。接诊的普外科学科带头人简志祥教授认为患者必须尽快手术,切除肝占位性病变和清除胆结石。然而,陈阿姨是临床上罕见的内脏全反位(俗称“镜面人”),既往还有肝切除和胆囊切除手术史。
  “肝切除本来就是难度较高的手术,加上内脏全反位和曾经开腹手术,患者除存在肝动脉、门静脉及胆道变异以外,可能还伴有腹腔广泛粘连,手术无疑是难上加难。”简志祥教授表示。
  科室随即联合影像科、心内科、麻醉科等学科专家,围绕该患者解剖变异、术式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等开展多学科讨论,最终决定为该患者实施肝部分切除联合胆道镜取石手术。
一次手术切肝取石
  术前,医生们对陈阿姨的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对术中因血管、胆道变异可能导致的损伤做好充分预案,同时联系输血科备好充足血源。
  简志祥教授介绍,“镜面人”的生理功能与正常人一样,只是内脏器官位置发生变化,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未改变。对于该例手术,要求主刀医生打破惯性思维,站在对立的角度去思考、操作,尤其注意门静脉、肝动脉和胆总管的顺序及肝内血管分布走行,避免误伤。
  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外科,肝脏手术目前已常规开展微创腹腔镜肝切除。但陈阿姨情况特殊,为保手术安全,简志祥教授团队决定行开腹肝切除手术。术中发现,肝脏与周围组织存在严重广泛粘连,经小心地解剖游离,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原是结石,许多肝内胆管结石堆积,导致胆道感染、胆管变异纤维化。术中病理回报结果未见明显的癌细胞。
  确认是胆结石良性病变后,医生们小心地将患者肝左外叶切除,随后置入胆道镜探查胆管,将结石通过特制的取石网篮一一取出。手术用时不到4小时顺利结束,术中出血约100毫升,未输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
吃好多动预防结石
  据介绍,胆石症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按部位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以及肝内胆管结石。其中,80%以上是胆囊结石,约15%是胆管结石。胆囊结石的典型症状为胆绞痛,或仅表现为上腹不适、畏寒、发热等,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可无症状。
  “当胆石症发展到有症状胆石阶段时,特别是已经合并有急性胆囊炎、继发性胆管结石(胆囊结石掉落胆管)、急性胰腺炎等时,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简志祥教授表示,对于单纯胆囊结石,单孔腹腔镜就能解决问题。绝大多数的胆管结石患者,可经腹腔镜手术(三孔)治愈。
  值得注意的是,胆囊切除术后仍要注意积极预防结石复发,主要是个人生活习惯方式的改变。包括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饮食习惯,适当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饮食,如萝卜、芹菜、青椒等,以改善胆固醇的排泄;少吃菠菜炖豆腐等容易形成结石的食谱。此外,久卧久坐容易造成胆汁淤积,尤其是中年妇女,运动和体力劳动都比较少,建议日常保持适量运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