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议|
新闻背景:近日,华东政法学院一名学生为了补交作业,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写了篇《论推迟作业之合理性》,不想任课教师、法律学院副教授马寅翔回了一份《关于“迟交作业案”的归入法分析》。师生之间一来一回的精彩辩论内容,从师生互动的微信群中流传出来以后,引起网友热议。(10月22日澎湃新闻)
王钟的:给学生“出难题”,要求学生通过专业知识弥补过失,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并不算新鲜。难能可贵的是,在学生提交了这篇《论推迟作业之合理性》的文章后,老师并没有敷衍回应了事,而是从容接受学生的“挑战”,用另一篇具有学术水准的文章作出回应。作为教师,马寅翔老师生动地演绎了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法律人,他也用实际行动坚守着规则和秩序。
在这场精彩的教学互动中,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无疑也值得肯定。当事学生在一开始向老师解释时,就运用了“共同承担风险”的说法,并在老师“出难题”以后认真作答。这种对待专业学习的姿态,是令人欣慰的。相比之下,当下一些大学生为了提高课堂成绩,不惜与任课教师套近乎,用专业能力之外的方法“表现自己”,无疑更值得反思。学生对待学习,就需要这股就事论事、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戎国强:这次师生间的“辩论”,是在一个有三百名学生的大群里进行的,众目睽睽,任何违背公平、曲解规则都逃不过众人眼睛。这堂课告诉人们:公开,是公平的保证。
马寅翔这样的老师,是让很多学生折服、羡慕的“别人家的老师”,应该也是校长们最想要的教员。马老师能够这样专注于教学,相信这是一个让人安心于业务、鼓励人钻研业务的学校。马老师只是因偶然的机会而网红,其实每所高校都有很多热爱专业,对学生负责的教师,他们都希望拥有马老师那样的教学环境。
胡欣红:无论是迟交作业还是因故请假,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作为老师,当然应该固守基本的原则,进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但是,规则与人性化处理之间并非截然对立,彰明律令和细察人情,有时也可以兼得。在冰冷的原则之上多一些情感的投入,不仅不是“和稀泥”,还能让事情处理得更合情合理,也更能体现大学的人文底蕴。
当然,如果再如马老师一般,在处理矛盾时融入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活学活用”来解决问题,自然更是有益。
马老师的处理看上去似乎“顺手偶得”,但“事虽小,理不轻”,当中蕴含的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的理念,值得借鉴。而引导学生将专业所学融会贯通,应用于现实场景,更是体现了教育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