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22岁血癌女子植入父亲“造血种子”获治

汕大一附院成功实施粤东首例半相合骨髓移植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18年11月06日版次:12

  小陈(中)与移植科团队合影。

  南方农村报记者 方壮玮
通讯员 章妮纯

  近日,汕大一附院血液骨髓移植科团队采用半相合骨髓移植技术,成功帮助一名急性白血病患者小陈移植了其父亲的“造血种子”。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感染及严重排斥反应,顺利出仓。
胞妹配型失败
  22岁的小陈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没想到今年2月厄运降临到她的身上。一开始只是有点发烧,她还以为自己感冒了,只吃了一些感冒药处理。然而高烧迟迟不退,小陈这才到医院就诊,没想到竟查出了“急性髓系白血病”,也就是常说的“血癌”。
  经过多次化疗,小陈的病情达到完全缓解,但单纯依靠化疗很难达到长期生存,唯一的出路只有通过骨髓移植,因此找到骨髓的供者便成为重中之重。
  遗憾的是,小陈唯一的同胞妹妹与其骨髓配型不成功;而如果求助中华骨髓库,配型成功率非常低、等待时间长,患者随时可能因为疾病复发而失去骨髓移植的机会。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小陈的父亲身上——父女俩的白细胞抗原(HLA)有一半匹配,医学上称之为“半相合”。
  骨髓移植科邢学仰主治医生解释,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需要通过配型找到合适的供者,供、受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需要完全匹配(即10/10全相合)。在普通人群中的相合几率仅为万分之一,且从申请到移植的时间很长。而半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受者的HLA配型达到5/10以上相合即可达到要求,因此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均可作为供者。
  “全相合骨髓移植后排斥反应相对较轻,是骨髓移植的首选。但随着移植、抗排异、抗感染等技术的发展,如今半相合骨髓移植也能达到几乎一样的效果。”血液骨髓移植科林绍泽主治医生介绍。
移植父亲骨髓
  经过多次科室讨论及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专家们决定将小陈父亲作为供者,用他的造血种子进行骨髓移植。9月13日,经过充分的移植术前评估及准备后,小陈转入骨髓移植科。经过移植前的超大剂量化疗后,于9月22日回输父亲的骨髓种子。在回输后13天,各项结果表明,父亲的造血种子已经完全植入到小陈体内,患者顺利出仓。整个移植期间,患者未出现严重感染及严重排斥反应。
  骨髓移植科曹满雄主治医生表示,以往全相合的骨髓移植只能在兄弟姐妹间或者非亲缘的骨髓库中寻找,由于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较为普遍,而骨髓库配型成功率低,导致供者缺乏,很多白血病患者在等待全相合的供者过程中复发、甚至死亡。而半相合骨髓移植供者来源广泛,父母、兄弟姐妹间很大概率可以相互供给,患者及时找到合适的骨髓供者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由于半相合骨髓移植技术难度大、排斥重,此前在粤东地区还从未开展,以往患者只能远赴广州等一线城市接受治疗,既增加就医成本,又增加了路途中感染的风险。”血液骨髓移植科陈芾珩主任医师介绍,现在汕大一附院血液骨髓移植外科完成了粤东地区首例半相合骨髓移植,意味着今后患者在家门口就可以得到优质的骨髓移植治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