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小札|
陵阳佳地昔年游,
谢脁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
酒旗风影落春流。
——陆龟蒙:怀宛陵旧游
这首七绝,乍一看就惹人喜爱。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很美的景色,使人如置身画图之中。仔细寻味,又发现它在运用形象思维方面更是手法高明。
作者怀念宛陵山水。宛陵就是安徽宣城县。提起宣城,人们自然会想起两个著名诗人:一个是南朝谢脁,曾任宣城太守,在凌阳山上建了一座楼,后人名之为谢公楼,又称北楼。另一个就是诗人李白。他在宣城住过好几年,把敬亭山引为“相看两不厌”的朋友。他常到谢公楼附近徘徊,在诗集中怀念谢脁的就有好几首。诗人的这些遗迹,足为江山增色不少。
陆龟蒙生于晚唐,他是苏州人,长期过着隐居生活,自号江湖散人。他什么时候到宣城游历过,此诗写于何年,已不可考。他既是追念宣城旧游,笔下自然离不开那些著名的江山人物。可是仅仅一首七绝,怎样才能概括得圆满而又饶有诗味呢?我们看到,作者运用形象思维,用简练而精美的笔墨把上面说的江山人物先在七个字中重重地描上一笔。这就是“谢脁青山李白楼”七个字。
“谢脁青山李白楼”,初看,是谢脁欣赏过的青山,李白登过的楼;再看,又是以谢脁著名的山,以李白著名的楼;又再看,却又是既属于谢脁和李白的青山,亦是同属于谢脁和李白的楼。让我们再深入一步寻味时,就会发现谢脁、李白、青山、北楼,竟是错综交织,融成一片,分不清谁是宾主,谁是先后,山水和人物之间,仿佛彼此都渗溶着对方的血肉了。于是,一幅不可移易于他处的典型的宣城山水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多么有本领的艺术概括,然而正是得力于形象思维的运用。
也许有人会问:谢脁楼是实际存在过的,李白楼则并无根据。作者为什么不写做“李白青山谢朓楼”,偏要颠倒过来呢?这一问很有意思,足以启发思想。
原来,艺术上的是否善于运用形象,往往便是表现在这些地方。正因为谢朓楼是实际存在过的,一用了“谢朓楼”三字,人们的想象就被限制在这座具体的楼上面,就没有联想飞翔的余地,连带“李白青山”也受到限制,只好拿敬亭山之类的来填充进去。这样一来,诗的内容和它的意境就大大缩小,就难以使人展开山水人物交织混溶的联想了。这不是太着迹也太笨拙了吗?类似的例子,正如我国戏曲舞台上灵活运用以虚作实的布景,又如中国画论上所说的“景愈藏境界愈大,景愈露境界愈小”的道理一样,形象如果具体到下定义的地步,它就变成了死板的东西,阻绝了人们通过它产生联想的道路,只是呆板地复制形象。诗人在这里不用“谢朓楼”,正是他的聪明之处。
我们看到陆龟蒙在三四两句中就专用笔细描,用明快而细腻的线条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这是作者在宣城游览时印象同样深刻的。作者说:更是耐人寻思的,是在我残日西斜的清溪之上,看见酒店门前高挂着酒帘子,正在迎风飘拂,落影在春波之中。
这道清溪,便是宣城著名的宛溪和句溪,李白所谓“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便是。 □刘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