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方农村报记者 王磊
图/南方农村报记者 谭家富 王坚
乡村振兴,企业的责任是什么,该如何参与其中?11月24-25日,第十四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暨“乡村振兴中的企业责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全国研讨会在贵州省贵阳市举行,全国逾百家企业联合签署发布“东西部扶贫协作与乡村振兴企业责任倡议书”。本届论坛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南方农村报社等单位承办。
来自国务院参事室、农业农村部、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西大学、贵州大学等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和广东温氏股份、雪松、恒大、碧桂园、贵州西洋等企业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论坛,共同研讨乡村振兴中的企业责任,探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衔接之路。
论坛开始前,专家和企业代表们先后到贵州省清镇市的温氏畜牧有限公司总部和温氏养殖小区调研,了解温氏股份“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如何带动小农户对接大市场。
企业和小农户是共生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央文件首次提出“小农户”概念。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原司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指出,在我国,小农户的战略作用不可低估,其将长期存在。小农户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是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劳动力来源,是生成规模经营农户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中华农耕文明的传承者。但小农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老龄化、兼业化严重;难以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国际竞争力不强等。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持相同看法。他认为,实现产业振兴,需克服小农户生产。小农户生产不利于机械化和科技应用,不利于发展订单农业,往往规模小、产能低、质量差,制约着农业现代化。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长江介绍,贵州山地丘陵面积占92.5%,农民居住地分散、耕作空间分散,导致贵州农业的主体是小农户。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农业企业是重要的推动力量,小农户在农业企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小农户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就像一片树叶,要绑到农业龙头企业这个航空母舰上才能避风浪。”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奇认为,乡村振兴的本质是小农户的振兴,龙头企业应重点着眼于通过跨越前沿的科技,使小农户与现代化对接起来;通过资源开发,打造农户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政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勇指出,企业和小农户是一种共生关系。企业是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纽带。当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时,必然与小农户发生关系,形成多种关系模式。共生关系是其中一种理想类型。“作为强势者的企业不能只有获利的冲动,更要有担责的自觉,尊重小农户主体地位,得到其认同。”
逾百家企业签署乡村振兴企业责任倡议书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温氏股份”)的“公司+农户”模式在论坛上得到专家的普遍认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张晓山认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是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公平合理。“温氏模式”不仅考虑股东、员工和客户的利益,也注重养殖户的利益,并把部分养殖户培育为创业者和潜在的农业企业家。
“温氏股份在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方面积累了经验。”张红宇指出,温氏模式保障农户收入和就业趋向稳定,打造职业农民,对塑造农业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温氏股份董事长温志芬在开幕式上透露,近十年(2008-2017年),与温氏股份合作的家庭农场获利超413亿元。2017年,温氏向5.54万户合作家庭农场支付委托养殖费用79.39亿元,家庭农场户均获利14.3万元。温氏股份今后要争做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开展精准扶贫。他认为,温氏股份“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与精准扶贫相契合,是造血式扶贫。近10年来,温氏股份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4750人。
“要解决农村贫困、实现农民增收,就要把分散的小农户整合起来,与现代农业发展接轨,共享改革发展红利。而广大企业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可以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巡视员宋宗约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企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号召,广大企业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参与
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主动将帮扶力量聚焦深度贫困地区。
为助力乡村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论坛组委会特向全国企业发出“东西部扶贫协作与乡村振兴企业责任倡议书”,目前已有超过100家企业联合签署倡议书,表达了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聚焦脱贫攻坚、反哺农业农村、引领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意愿。
165家粤企赴黔投资超55亿元
近年来,广东在对口帮扶贵州过程中,以温氏股份、雪松为代表的广东企业积极投身东西部扶贫协作,创造出多种帮扶模式,充分体现了广东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2016年9月起,广州开展对口帮扶贵州省毕节、黔南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截至目前,广州市已安排帮扶资金9.29亿元,引导165家企业到毕节、黔南投资,实际完成投资额55.37亿元,计划带动就业脱贫7830人,覆盖5万多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以来,便引导47家广东企业到两地投资,新增投资27.81亿元,新增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411人。
在论坛开幕式上,雪松控股董事局主席助理、品牌管理中心总经理张轶骞透露,今年,雪松集团在实地考察毕节市的贫困状况后,决定根据自身产业特色,通过“强根造血式”旅游产业扶贫,在毕节打造全域旅游标杆产品,助推毕节成为贵州旅游集散中心,带动区域整体脱贫,实现乡村振兴。将持续投入1%的全集团年利润,同时持续投入1%的员工全年工作时间,在扶贫项目运营移交后确保参与该项目的贫困人口100%脱贫,同时促进当地旅游业实现100%产业升级。
十四年薪火传承问路三农
中国农村发展论坛由南方农村报社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于2005年共同发起,迄今已连续举办了十四届,在中国三农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
论坛紧扣时代脉搏,从“皇粮国税”的免除到农民权益的维护、从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新农村建设、从农村综合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现代化到乡村振兴,它一一见证参与。其足迹遍布北京、广东、湖北、河南等地,聚集了国内大批顶级三农学者,陆学艺、徐勇、张晓山、宋洪远、杜志雄、刘奇、何秀荣、党国英、赵树凯、刘守英等都曾在中国农村发展论坛发表演讲,为中国三农发展贡献智慧,引起广泛关注。
在论坛的推动下,学界相继总结推出了农村综合改革的“蕉岭模式”“云浮探索”“清远实践”“新兴创新”等,得到政府政策层面的回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